烧伤、冷伤、咬蛰伤 第一节热力烧伤 伤情判断 一.面积 头颈部9%,双上肢2*9,躯干3*9%,双下肢5*9+1%。成年人并指掌面占自身1%。 儿童头颈部9+(12-年龄)%,双下肢46-(12-年龄)%。 二.深度 采用★三度四分法。 1.Ⅰ° (红斑性烧伤)仅表皮浅层,生发层存在;表面红斑、干燥,烧灼感,3~7d脱屑痊愈,表皮完整,温度稍高。 2.浅Ⅱ° 伤及表皮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薄皮水泡,内含黄色清亮液;剥脱后红润潮湿、疼痛明显;1~2w愈合,一般无瘢痕,有色素沉着。 3.深Ⅱ° 伤及真皮层,深浅不一;厚皮水疱脱痂后红白相间,痛觉迟钝;若不感染3~4w愈合,瘢痕形成。 4.Ⅲ° 伤及全皮层甚至皮下、肌、骨骼;无水泡,呈蜡白或焦黄甚至碳化;无痛觉,局部低温;痂下可见树枝状栓塞的血管;需植皮修复;只有小面积伤才能靠周围爬行修复而收缩愈合。 三.严重度 1.轻度——Ⅱ°10% 2.中度——Ⅱ°11~30%;Ⅲ°10% 3.重度——Ⅲ°11~20%;面积达31~50%;面积不大,但发生休克、呼吸道烧伤、重复合伤。 4.特重烧伤——总面积50%;Ⅲ°20%;存在重呼吸道损伤、复合伤。 四.吸入性损伤 包含热力、化学刺激损伤; 诊断 ①呼吸道刺激,咳出碳末痰,呼吸困难,肺部哮鸣音; ②火灾现场相对密闭; ③面颈口鼻周有深度烧伤,声音嘶哑。 烧伤病理生理、★临床分期 一.急性体液渗出期/休克期 持续36~48h;大面积者引起休克;早期属于低血容量休克,但区别于大出血,呈逐步,2~3h最急剧,8h达高峰,随后减缓,48h恢复;故临床补液应先快后慢。 二.感染期 从水肿回收期开始;创周炎症,可继发于休克;热力损伤首先凝固性坏死,随之组织溶解,2~3w广泛溶解,为感染高峰。 三.修复期 炎症反应同时开始组织修复深Ⅱ°靠上皮岛融合修复;Ⅲ°只能皮肤移植修复。 治疗原则 小面积浅表烧伤按外科原则清创、保护创面,可自然愈合。大面积: 1.早期及时补液,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血容量休克。 2.深度烧伤组织为全身感染主要来源,应及时切除,皮肤移植覆盖。 3.及时纠正休克,控制感染 4.重视形态功能的恢复。 现场急救、转运、初期处理 1.迅速脱离热源——切忌奔跑;避免双手扑打;热液浸渍的衣服冷水冲淋后剪下。 2.保护受伤部位——切忌再污染、再损伤。 3.维持呼吸道通畅 4.避免长途转送;及早补液纠正休克。 5.入院后: ①轻度 创面处理,清除异物,浅Ⅱ°水疱保留,可抽取水泡液;深度应清除水泡皮;面颈会阴不宜包扎;包扎处内层用油质纱布,外层吸水敷料均匀包扎。 ②中重度 维持呼吸道通畅,呼吸道烧伤者气管切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纠正休克;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清创;切开焦痂减压;暴露疗法; ③创面污染、重度烧伤 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烧伤休克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①HR增快、脉搏细速、心音低弱; ②早期血压脉压变小,随后血压下降。 ③呼吸浅快。 ④尿量小于20ml/h表示血容量不足。 ⑤口渴难忍; ⑥烦躁不安,为脑组织缺血缺氧; ⑦周边静脉充盈不良,肢端冰凉; ⑧血浓缩,低血钠,低蛋白,酸中毒。 二.治疗 1.★早期补液方案 第一个24h,每1%面积(Ⅱ°Ⅲ°)每公斤补胶体和电解质(0.5:1)共1.5ml(小儿2ml);广度烧伤或小儿可为0.75:0.75.加5%Glu补充ml,总量一半在8h内输入,后16h输入另一半。第二个24h,胶体与电解质为之前一半,水分仍为ml。因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输液可稀释,加重组织器官水肿,故应缓慢输入;同时纠正酸中毒,1.25%碳酸氢钠。 2.输入速度指标 ①成人尿量30~50ml/h,小儿1ml/h.kg ②病人安静,无烦躁不安 ③无明显口渴 ④脉搏有力,HRbpm ⑤收缩压维持在90mmHg,脉压在20mmHg ⑥呼吸平稳 全身感染 一.原因 1.外源性:广泛皮肤屏障破坏、大量坏死组织、炎性渗出为好的培养基。 2.肠源性:肠粘膜应激性损害。 3.吸入性损伤,继发肺部感染 4.静脉导管感染。 二.诊断 ①性格改变; ②体温骤升或骤降,波动较大;体温不升提示G-杆菌。 ③HR加快,成人bpm。 ④呼吸急促。 ⑤创面骤变,生长停滞、创缘锐利、干枯坏死。 ⑥WBC变化较大。 三.治疗 1.及时积极纠正休克 2.正确处理创面: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削痂植皮。 3.应用抗生素:严重病人联合应用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感染症状控制后立即停药,不能等体温正常。 4.营养支持、水电解质纠正;脏器功能保护。 创面处理 1.Ⅰ°属于红斑性炎症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消退。 2.小面积浅Ⅱ° 保持水疱皮,抽取液体,消毒包扎;若水疱破裂,以无菌油性敷料包扎,不必经常换药;若化脓感染,则经常清换清除分泌物。 3.深度烧伤 清创后外用1%磺胺嘧啶银霜剂、碘伏;早期切痂(达深筋膜)、削痂,并立即皮肤移植(头皮移植多用:头皮厚,血运好,取薄层断面皮片5~7d愈合,可反复切取。) 第三节冷伤 ★非冻结性冷伤 是人体接触0°~10°的低温,加上潮湿条件所造成的损伤。 一.冻疮 局部痒感、胀痛的皮肤发紫、丘疹、结节病变,伴水肿、水疱。表皮可脱落,出血、糜烂、溃疡;最终形成瘢痕、纤维化;易复发。 二.战壕足、水浸足 动脉痉挛、皮肤血管强烈收缩;早期感觉丧失,24~48h后复温后局部反应性充血,异常感觉、烧灼样疼痛;局部水肿水疱,可形成溃疡,常伴蜂窝织炎、淋巴结炎、组织坏死。 三.治疗 局部摩擦无益处,可加重组织损伤;布局外用冻疮膏;局部复温,减轻水肿。 冻结性冷伤 冰点以下低温造成组织损伤;细胞水平有冰晶形成,细胞脱水,微血管闭塞。 一.病理生理 1.首先发生外周血管收缩、寒战反应;核心体温32°出现多器官功能受损; 2.复温后损伤:再灌注损伤;局部血管扩张充血,加重毛细血管损伤。 二.临床表现 1.Ⅰ°冻伤(红斑性冻伤) 伤及表皮层,局部红肿充血,痒,热刺痛感,可自愈。 2.Ⅱ°冻伤(水疱性冻伤) 伤及真皮,12~24h内形成水泡,2~3w脱痂愈合,轻度瘢痕。 3.Ⅲ°冻伤(腐蚀性) 伤及全层及皮下组织;创面苍白变黑褐色,感觉消失,有水泡,无感染者4~6W坏死组织脱落,形成肉芽肿创面。 4.Ⅳ°冻伤(血栓形成、血管闭塞) 损伤达肌肉骨骼,甚至肢体坏死,表面呈死灰色无水泡;呈干性坏死,并发感染呈湿性坏疽。 5.全身冻伤 先寒战、皮肤苍白发绀,疲乏无力;继而僵硬,意识障碍,呼吸抑制,心跳减弱,心律失常;最后呼吸心跳停止;复苏后常有房颤、低血压、休克、肺水肿、肾衰竭。 三.治疗 1.急救 脱离冷环境,迅速复温,切忌火炉烘烤。将患者置于40~42°温水中,局部在20min内、全身在30min内复温;输注液体应加温。 2.局部 清洁局部皮肤,抬高患肢减轻水肿;Ⅲ°Ⅳ°采用暴露疗法,保持创面清洁;分界清晰的坏死组织切除;对于清创、抗生素治疗无效的切并发湿性坏疽者,或有脓毒血症应截肢。 3.抗凝 低右ivdrip;扩血管药物;口服布洛芬改善微循环;破伤风抗毒素;营养支持。 全身:维持呼吸,吸氧;纠正心律失常;胃内热灌洗复温;扩容防休克。 声明一下,本平台是资源交流学习平台,资源来源于网络搜索,仅仅提供医学生学习的机会,不参与任何资料售卖行为,只为学习,进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大家如果下载学习,请学习后删除,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yf/1149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