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九针各论 六火针 一、概述:将火针烧灼后刺入、点灼皮肤或切割、烙烫病变组织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一般认为火针从《内经》之大针发展而来。 二、针具特点二、针具特点: 1、单头火针:针体A细火针B中火针C粗火针;针柄 2、多(三)头火针3、扁头火针4、勾火针 三、针前准备: 1、器械准备:根据病情需要准备好不同类型规格的火针。 2、准备下列用具:酒精灯、火柴或打火机、酒精棉球、常温鍉针(用于标记穴位) 3、消毒:①针具高温烧灼; ②施针部位:常规消毒。 4、使患者放松,达到最佳状态。 5、体位:同毫针,严禁站立行针。 四、针法 1、烧针法:医生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持毛笔式持针,先烧针根部,而后徐徐提针,烧灼针尖部,据治疗需要将针烧至白亮、通红、微红三种温度。 2、施针方法及治疗范围: (1)穴位标记法:针前禁用染色标记穴位,以防形成黑痣。 (2)行针方法: A单头火针刺法: 1、深而速刺法:将针烧至白亮,速进疾出,或速进缓出(如寒痹可留针片刻)适用:慢性胃肠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中风后后遗症,腰肌劳损,从骨神经痛,瘫痪,痢疾,外阴白斑,三叉神经痛,痛经,以及皮下囊肿,各类关节积液,化脓性疖痈,鸡眼,脂肪瘤,瘰疬等。 2、浅而点刺法:将针烧至通红,速入疾出,轻浅点刺。用于:各种色素痣,小寻常疣,扁平疣,软疣,小血管瘤,趾、指关节炎,顽固性面瘫,久而不愈的溃疡,耳源性眩晕,末梢神经炎。 3、慢而烙烫法:将针烧至微红,在施术部位表皮轻而稍慢地烙烫。主用于各类疣赘,久不愈合的溃疡,下肢神经曲张合并溃疡,老年斑,雀斑,浅表血管瘤,内痔,肛裂,白癜风等。 4、浅而刮刺法:将针浇至微红,内浅,深点灼患部,并边点边刮刺出有色素的组织,主用于:较小黑痣,浅表雀斑,老年斑。 5、留刺法:将针烧至通红,迅速刺入穴位,停留3秒左右出针,用于寒痹、虚寒性关节肿痛。 B多(三)头火针刺法: 1、三(多)头火针烙灼刺法:将针尖部至通红,准确刺入高出皮肤表面的痣体或瘤体,将疣(瘤)体组织烧至干酷坏死。用于:黑痣、刺瘊等。 2、三(多)尖火针点灸刺法:将针烧至微红,在患病局部或穴位上轻点,也具有“灸”法的治疗作用。一般每穴可点灸2-3针,局部可散在点灼5-10针。用于虚寒性胃脘痛、慢性泻泄,风湿性关节炎,四肢顽麻冷痛等。 C扁头火针刺法:同单关火针刺法中的浅而刮刺法。 D勾火针刺法:将针烧热后,对准胬肉的位置,边烙烫边勾桃。用于胬肉攀睛。 五、注意事项: 1、运用深而速刺法时,几须将针烧至白亮,否则不易刺入,不易拔出,而且针时疼痛加剧;退针时要快而有力,以免针体与肌肉粘在一起。 2、靠近内脏、五官及大血管处,应注意避开;所刺深度应较浅。 3、火针刺前要注意严格消毒,针后应嘱患者保护针孔,针孔处三日内勿着水,以防感染。 4、治疗皮肤赘生物或浅表疾病,如:疣、瘊、痔、疮、溃疡等,可根据病情分别选择中、粗火针,多头火针,火铍针,火缇针使用。烙割或灼烫,应酌情而定。 5、火针刺前,如病灶面积(体积)较大时(或所刺针数较多时),可先局部麻醉。 6、单头火针刺法,刺毕一针应立即用酒精棉球用力按压针孔,可防止出血和感染,减轻痛感。严禁搓揉,以免出血。 7、在面部使用火针施治时,靠近五官的穴位、病灶一般采用浅而点刺或慢而烙熨的刺法,应避免深刺。 七、验案举隅 例:细火针治疗慢性结肠炎 张XX,男37岁,农民。 自诉:患慢性结肠炎12年,12年前即有以下症状:间断性腹痛,腹泻,大便不成形,便中有大量粘液和未消化食物;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一降13kg。医院诊治,作纤维结肠镜检,诊为“慢性结肠炎”。经服西药,肌内注射,中西药灌肠治疗半年余,稍有好转。夏初,因吃香瓜一个,症状加重。经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诊治,内服中药60余剂,中药灌肠2个月,均无效。 检查:精神不振、清瘦、畏寒肢冷、乏力,面色无华,语言低微;下腹部低凹,轻按即触及脊柱,下腹左侧压痛明显,脉沉迟无力,右尺为甚;舌质淡滑,苔白腻。 诊断:慢性结肠炎。 治疗经过:1、初诊:用细火针点刺水分、中脘、天枢(双)、止泻、大小肠俞、阴陵泉、命门。 2、二诊:5日后二诊,诸症减轻,食欲增加,舌苔转薄,唯存便稀,复用前法再针。 3、三诊:又5日后三诊,自诉一切转常,要求再刺,以为巩固,逐又针一次。 一年后偶然相遇,询及前疾,告曰:诸症早已全消,已同常人。 按:此病人患慢性结肠炎已十几年,证属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因火针有温通之效,故用细火针点刺,能温阳除湿,健脾止泻。前后虽仅针3次,却使数十年沉疴豁然而愈,火针独特的治疗功效,由此可见矣。 七梅花针 一、概述:以叩击的方式浅刺皮肤。 梅花系后人根据《内经》中的“毛刺法”、“半刺法”“扬刺法”等针刺方法而创制。 二、针具特点:针体、针座、针柄。 三、针法: 1、消毒:叩刺部位:局部常规消毒;针具:将针头置于酒精灯上烧灼数秒,即可彻底消毒。 2、持针法:右手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上,其余四指适当力量握住针柄,针柄尾端固定在大陵穴前一横指处。注:握持针柄不能过紧或过松,过紧会使腕关节肌肉紧张,影响其灵巧活动;过松会使针柄左右摆动,容易刺破皮肤出血。 3、基本手法:(又称“弹刺手法”)叩刺时,针尖对准叩刺部位,均匀有节奏地动用腕部力量,“一虚一实”地灵活弹刺(应使针尖着落皮肤时发出短促而清脆的“蹦蹬”声响)。“一虚一实”就是作两次叩刺动作,针尖只接触皮肤一次,中间空弹一次;“弹刺”就是叩刺时针尖触皮肤后,产生一种反向作用力,使针轻微弹起,与此同时顺势敏捷提针。 1、4、手法要领: (1)(1)叩刺时针尖着落要平、稳、准。平就是针尖与皮肤在叩刺时必须呈垂直接触,7个针尖务必全部着落皮肤;稳就是针柄不可摇摆,落针要稳当,提针要敏捷;准就是一定叩准预定的刺激部位。 (2)(2)一定要弹刺、平刺,绝不能慢刺、压刺、斜刺或拖刺。 (3)(3)叩刺时的力量,应主要发自腕部。 (4)叩刺频率不应过快或过慢。根据不同刺激强度,每分钟可叩刺70-针(次);每个刺激点一般可叩刺5-15针,一般连续叩刺30-50针,中间间歇20-30秒(务心给患者短暂休息时间) 5、刺激强度: (1)轻度手法: A方法:叩刺时腕力轻,针体高抬,节奏轻快。 B标准:叩刺至皮肤略有潮红为度; C部位:适用于头面部; D年龄体质:适用于老弱儿童; E适应病证:虚证久病。 (2)重度手法: A方法:叩刺时腕力重,针体高抬,节奏较慢; B标准:叩刺至皮肤明显潮红,微出血为度; C部位:适用于背部、殿部、四肢、局部麻痹点等;D年龄体质:适用于年壮体强者; E适应病证:实证新病。 (3)中度手法: A方法:叩刺力量介于轻、重手法之间; B标准:叩刺后皮肤局部潮红无出血; C部位:除头面部外,一般部位均可采用; D年龄体质:一般; E适应病证:酌情而定。 (4)重度点刺法:A方法:针体高抬,叩刺力量以重度手法为主。 B标准:以叩刺部位出血为度。 C部位:十二井穴。 D年龄体质:青壮年。 E适应病证:外伤、瘀血肿痛、昏仆等症。 6、疗程:一般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5-7天;慢性病可隔日1次;急性病1日可施治数次,直至病情转危为安 四、临床常用叩刺方法及部位: 1、1,循经找穴叩刺法: A头部:督脉、太阳经、少阳经; B背部:督脉、夹脊穴、足太阳经; C腹部:任脉; D四肢:肘膝以下诸经(重点叩刺五输穴、络穴)。 2、循经叩刺法 3、局部叩刺法 4、腧穴叩刺法 五、配穴法:1、前后配穴;2、上下配穴;3、左右配穴;4、远近配穴;5、表里配穴;6、经验配穴。 六、补泻法:1、泻法:重度手法逆经叩刺。2、补法:轻度手法顺经叩刺。3、平补平泻法:中度手法沿经脉来回叩刺。 七、治疗范围:一般病证均属适应范围。尤其是气滞血瘀,以及风、火、热邪、麻木痿痹的病证。 头痛,头晕,失眠,脑外伤昏迷及其后遗症,结核性脑膜炎及其后遗症(以及其他类型的脑膜炎及其后遗症),中毒性昏迷(如重度煤气中毒),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脑动脉硬化,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百日咳,急、慢性胃炎,近视眼,急性结膜炎,小儿麻痹,急性神经根炎,面神经麻痹,胃神经官能症,阵发性心动过速,膈肌痉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癫痫,(软组织损伤),肋软骨炎,青光眼,圆形脱发,扭伤,小儿腹泄,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八、验案举隅 例: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 巩XX,女,31岁,教师。 自诉:自17岁月经初潮后,10余年来始终不调,常伴阴道出血,婚后10余年未育。病情逐年加重,医院诊治,多次用调整内分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本次因经闭半年多,阴道突然大量流血而急诊。 检查: (1)查体:呈急性贫血面容,心悸气短;阴道貌岸然出血呈鲜红色、血块(+),无腹疼;睑结膜苍白;舌质淡白;心界向左扩大,在左锁骨中线外第5肋间1厘米处,心尖可闻及2级以上吹风样杂音;两肺未闻干湿罗音;腹平坦,柔软,无压痛。 2)内诊:外阴已婚未产型,阴道光滑,宫体7cm*5cm,软。 诊断:功能性子宫出血(无排卵型) 治疗经过: (1)治疗方法:分三个步骤施针: 1、轻、中度手法循经找穴叩刺肝经腧穴(用泻法逆经叩刺)。其中以太冲、大敦为主穴,用中度手法;其他腧穴,用轻度手法。 2、轻、中度手法循经找穴叩刺脾经腧穴(用补法,顺经叩刺)。其中:以隐白、公孙,三阴交为主穴,用中度手法;其他腧穴为配穴,用轻度手法。 3、中度手法叩刺任脉中极穴。 以上方法,每日施治1次,连续治疗3周。 (2)治疗效果:治疗3周后患者恢复正常。12月11日月经来潮,量中等,6天净。 按:功能性子宫出血属中医崩漏范畴。肝为藏血之脏,逆经重叩脾经,为泻法,可使肝复藏血之功能;脾为统血之脏,梅花针顺经叩脾经,为补法,可使脾增统血之用。肝脾功能恢复,则子宫出血自然可止。井穴为各经经气之始末,又为阴阳经经气交接之所,是所谓“阴阳交接之枢”,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穴位,隐白、大敦为足三阴经井穴,故须重点叩刺。(各种内出血,不论虚实,均可根据疾病所属脏腑的不同,选取相应务经之井穴,以及和其相关联的经脉之井穴。这些井穴都具有调阴阳、固血脉的作用,在手法运用上,虚者可补,实者可泻。)公孙、太冲二穴乃理脾调肝之要穴,中极居少腹,功专调经止崩;此三穴配合三阴交可增强调经、止血、固带之作用。 八三棱针 一、概述:刺破人体某些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 二、针具特点:针体、针柄。 三、针法: 1、消毒: A施针部位:常规消毒; B针具:用75%酒精浸泡15分钟,或将酒精棉球点燃后烧灼针体数秒。 2、持针法:将针柄中部置于右手中指第一与第三关节之间的横纹处,弯曲食指第一关节,以自然的力量扶持针柄。 3、基本手法: A刺手操作:①右手拇指指腹外侧向前推动三棱针针柄,使中指指腹二分之一内侧依扶针体;然后继续向前推动针柄,直至微微露出针尖;②立即翻转后手腕关节,迅速垂直点刺络脉或穴位,血随针而出。 B押手操作整个过程中,押手(左手)拇指、食指、中指绷紧所刺部位皮肤。 四、临床常用刺针及其应用范围: 1、静脉点刺法(称速刺缓出点刺法)适用于治疗各科病证时的静脉放血。 (1)针刺前先准备一条胶皮带,然后手持皮带两端拉紧,系于针刺部位上方,因为血液的回路被阻,局部静脉即膨起,这时即可进行针刺。 (2)用前述基本手法将三棱针迅速刺入静脉血管,并使三棱针针尖在血管内停留0.5-1秒;将三棱针徐徐退出静脉管,血即随针流出。(注意:胶皮带必须绑紧,否则血流不畅而影响疗效)。 注意事项:进行静脉放血,刺血管壁,不可用力过猛,否则容易刺透对侧血管壁。如因用力过猛刺透血管里侧的管壁,则可能使血内溢,此时患者局部即有酸楚或疼痛感觉,局部皮肤亦呈青紫色。如发生这种情况,可迅速予以按压,以减少血液融出,一般数小时内即可行到恢复,如出血量较多,这样处理效果不明显时,可用毛巾热敷。 2、末梢速刺法: A适用于各科病证在肢端部位腧穴、反应点放血。 B左手拇、食、中三指提捏所刺部位的皮肤,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皮下,立即出针使之出血量如溪流状;如出血不畅,可用手指挤压局部,使血液尽快地流出。 1、3、散刺法:A适用于一些外科病证,及痹证的痛外。 B方法是:施针时用三棱针在患部周围点刺,双手轻轻将血从刺激点挤出,如出血不畅,可辅以火罐,使恶血邪气尽出。 1、4、密刺法: A适用于皮肤病及周围末梢神经麻痹和顽癣等症,以及脑溢血、脑血栓后遗症等; B方法是:患病部位用三棱针轻轻点刺,刺至使患部微出血为度。 五、临床常用刺激部位: 六、常见病的三棱针治疗 穴位:十二井穴:特定部位:耳后,耳壳静脉,耳三针(耳轮上、中、下);患处局部。 七、验案举隅 神经血管性头痛 李XX,女,34岁,工人。 自诉:发作性头痛6年,以两侧鬓角疼痛为明显,多为胀痛,痛时自觉有搏动感。平素头闷不适,大发作时每日卧床不起、恶心,不愿睁眼视物,曾多次求治,服中西药无效,病情无明显好转。 诊断:神经血管性头痛 治疗经过:取三棱针快速点刺两侧太阳穴,出血5毫升;再刺大椎、天柱(双),出血5毫升。隔日1次。第1次疼痛明显减轻,自觉头部轻松,精神振作。隔日针第2次后,头部胀痛消失,仅有发闷不适。又用上法治疗2次,疼痛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九圆利针 一、概述:圆利针深刺入体一定部位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针刺方法。据《灵枢》有记:古圆利针长1.6寸,针头部微粗大,针尖锐利,用于治疗痛痹。 二、针具特点:针体与针柄两个主要部分。 三、针法: 1、基本操作方法: (1)将针先迅速刺入皮下; (2)然后将针刺至所需深度; (3)运用手法寻找针感; (4)迅速出针; (5)出针后立即用酒精棉球按压针孔。 2、刺激要素: (1)角度:应用垂直刺法,即针体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垂直刺入。 (2)速度:应采用快速进针法,迅速将针刺入皮下;出针速度要快。 (3)深度:一般进针深度为3.5-4厘米(1.5-2.0寸)。 (4)留针时间:一般不留针。 四、常用刺激部位:一般多取腰夹脊穴、秩边穴、环跳穴。注意:不宜在胸背及靠近重要脏器处针刺。 五、治疗范围:适用于某些重症、顽症、急症。尤其是某些痛证,如:顽固性便秘、腰腿疼、暴痹等。 六、验案举隅 便秘 张XX,男,42岁,干部。 自诉:近20天来大便干硬,每4~5天大便一次。大便粪块硬结,难以排出,服各种软便通便药无效。 检查:面红,体质中等。心肺无异常发现,舌质红,苔黄燥,两脉沉实。 诊断:便秘。 治疗经过:取大肠俞,用圆利针快速刺入皮下,进针1.5寸,强刺激。隔日治疗1次。第1次治疗后,由原先4-5天大便一次,转为2-3天一次。又治疗1周后,大便恢复正常(此后一般每日1次)。随访3年,好如常人。 十毫针 一、概述:毫针,是目前针灸临床最常用的针具,《内经》之后,逐渐成为针刺工具的主体。 二、针具特点: 1、常用普通毫针一般所用毫针长度为:4-10厘米;直径:0.45-0.32毫米(26-30号)。 2、长针长度为12.5-15厘米(6寸)的28-30号毫针。 三、针法: 1、进针法遵循“无痛进针”的原则。 (1)套管进针法: 1)自制套管的方法:可用适当长度的玻璃管或金属管改制,也可用旧圆珠笔芯改制。套管长度应比所套毫针短1厘米。 2)操作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操作: ①进针前先把毫针套入针管内,然后将套管置于所刺部位,以左手捏持针管,使管向所刺部位略施加一点压力; ②用右手食指或中指弹击针柄尾端,使针迅速刺入皮下。 (⑵点刺进针法:适用于2.5寸以上的长针。分两个步骤: ①用右手拇指、食指捏持针体下端,留出针尖0.5厘米左右,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 ②然后以左手拇、食指捏持针柄,左右手协同操作把针刺至所需深度。 2、临床常用独特刺法及其应用范围: (1)滞针手法: 1)滞针手法的特点:滞针手法类似针刺意外事故的“滞针”。但实质上又不一样:采用滞针手法时,针与肌肉组织缠得很紧,用手提拔针柄,可感到针下沉紧,不能拔出;但和意外事故不同的是,手法滞针,只有针尖部与周围组织缠住。 2)操作方法: ①先将针快速刺入真皮下。 ②以左和食、中二指紧压穴位两旁,右手拇、食指指腹持控针柄(右手中指指尖直压穴位右侧,与左手食、中二指形成一三角形)。 ③左手手指(食、中二指)紧紧压住皮肤并微微向外用力将穴周围皮肤绷紧;同时,以右手拇、食指将针缓缓刺至所需深度。(此时可根据需要掌握刺入方向:或直刺病所,或使针尖朝病位所有方向)。 ④经捻转提插取得针感后,即向同一方向捻针(切勿来回捻转),将针滞紧,此时提动针柄,手下即有沉紧的感觉;将押手离去,单用刺手不易将针捻动,亦不能拔出,医者感到针下十分沉紧,病人亦然诉说针感十分强烈。 ⑤起针时只要将针轻轻倒捻几转,就可顺利出针。 3)滞针手法的操作关键:将针刺到所需深度后,医者应有意识地使用指上“内力”,使针尖与周围组织缠住滞紧;但只能是针尖,而决不能让针身、针根与周围的组织及表皮缠住,特别是不能让表皮与针根滞住。 4)滞针手法的治疗作用:针感与疗效关系极为密切,滞针手法,可以加强针感,扩大感传范围,具有促使“气”至病年的作用。滞针手法具有撕脱组织粘连的独特的功效,可用于一些慢性炎症所致的组织粘连和腹部外科、妇科手术后造成的肠粘连等。 5)滞针手法的适用范围:一般病症均可使用。尤其适宜于麻痹疼痛方面的病证,慢性炎症导致的局部组织粘连,术后腹壁与肠管粘连等,运用滞针手法剥离撕脱粘连,疗效尤为卓著。 (2)多针浅刺法 ①操作方法:同一穴位上,同时刺入三根毫针:一针直刺,两针斜刺;每针刺入3毫米左右。(刺入皮内甚浅,针体呈下垂状,可随身体移动而摆动,故又名“吊针”) 多针浅刺法的渊源,溯自《灵枢》所记载的“齐刺”、“直针刺”、“浮刺”的方法。据《灵枢》所记述:所谓“齐刺”,就是正入一针,旁入二针,因三针齐用,故称为“齐刺”,可用以治疗单元景观痹聚集于一处;所谓“直针刺”,就是夹起皮肤,将针垂直刺入皮下,可用以治疗寒痹之浅者;所谓“浮刺”,就是斜向浅刺,可用以治疗肌肉挛急。多针浅刺特点,三针齐下,浅浅刺入。 ②治疗作用与适应范围:治疗寒痹浅居(即邪客于络而未在经者)的作用。临床常用此法治疗面肌痉挛等,疗效显著。 四、验案举隅 例:滞针手法治疗术后肠粘连。 王XX,女,30岁,教师。 自诉:半年前作“子宫切除术”后,小腹经常隐隐作痛,不敢直立,且咳嗽时加剧。走路时须以手按小腹,方能勉强行走。因痛楚难忍不能工作,医院治疗,让做手术,但又告效果不一定好。 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小腹拒按,刀口处疼痛明显,以手轻轻提拉刀口处皮肤,即感少腹牵拉样疼痛。其他未见异常。 诊断:手术后肠粘连。 治疗经过:取阿是穴,用滞针手法。方法:当针尖刺至腹壁与肠管粘连处后行滞针手法,针尖滞住后,轻轻提动针柄,即有明显疼痛与牵拉感,此时继续单向捻针把针滞紧;然后用左手食指用力按压进针处皮肤,右手猛然提针,与此同时,立即撒开左手,病人感到患部有撕裂样疼痛感而急呼,此时已将粘连处撕脱。起针后,提拉刀口处皮肤,牵引痛消失,腰部亦可伸直。三日后复针一次,以防再次粘连,并嘱针后多作体操运动。半年后随访,一切恢复正常,早已上班工作。 按:我已用滞针手法治疗数十例术后肠粘连,大部分均获痊愈。仞有数例因系肠管互相粘连,而未获效。运用滞针手法治疗术后肠粘连,疗效显著,简便易行,确是针灸的一个新的适应证。本来滞针手法是为了加强针感而采用的独特针刺手法,现在用来治疗术后肠粘连,具有意想不到的奇特疗效,另针灸之伟大,由此可见一斑。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l/18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