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论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无不向往健康长寿。但我们常常忽略一个长寿因素,那就是双脚的健康。俗话说“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想要健康长寿,护好双脚至关重要。

脚是我们人体的第二心脏,对人体血液循环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它也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镜”,其细微变化都可能折射出多种潜在疾病。

双脚透露的健康秘密

1脚凉

脚凉可能是虚寒体质等问题,也可能是疾病所致。

①身体瘦弱、虚寒体质的人,血液循环动力不足,无法使血液供应到身体末梢部位,易出现手脚冰冷的情况。关节活动比较多的脚趾、手指等部位,脂肪、血管较少,热也易散失。

②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分泌不足时,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致使手脚冰凉。

③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引起四肢末梢循环动脉血供应不足,出现手脚冰凉、肢体畏寒的症状。

④手脚冰冷与心脏血管系统功能有很大关系,心脏血管一旦出现功能紊乱,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手脚部位血液循环不畅,导致手脚冰冷。

2干裂蜕皮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受脚底脱皮裂口困扰,气候干燥的季节,脚后跟开裂的疼痛更让你举步维艰。但有的症状不仅是季节性的,而是一年四季持续存在,就要当心是否有以下两种原因。

①缺乏维生素。身体当中缺少维生素A或维生素E,都可能会让皮肤弹性变差,影响皮肤的再生细胞功能,导致脱皮,可适当多吃芒果、胡萝卜、坚果等补充。

②真菌感染。脚受到真菌感染时,会发生脚裂,往往伴有皮肤瘙痒、水泡等情况。这种真菌感染有传染性,建议及时就医,以免病变部位蔓延。日常要保持个人卫生,勤换鞋袜。

3脚麻

生活中,如果站立时间过长、不正确睡姿、如厕蹲久了等都可导致脚发麻,几分钟内会自动缓解。但若是不明原因的脚麻,或者经常出现,持续时间很长,则要当心。

①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常见症状有:腰部的疼痛;下肢的疼痛和麻木,主要表现为小腿和足底、足背的疼痛和麻木,同时还有下肢力量的减退,医学上称之为肌力减退,即小腿和脚的力量减退。

②脑血管病。脑梗、痛风等疾病的血管堵塞,使得大脑处理触觉的部位受损,导致手脚麻木,另外躯干、脸部也可能有麻木的感觉。一旦出现,建议及时就医,以免引发更大危机。

③末梢神经炎。感染、过敏、营养不良、糖尿病等都可能引起末梢神经炎,常表现为手指、脚趾的对称麻木,还可伴有触觉减退的症状。

4经常抽筋

①缺钙型抽筋。当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过低时,会造成肌肉的神经兴奋性增加,促使肌肉收缩从而导致抽筋。

②运动型抽筋。运动时脚突然抽筋,或是肌肉的猛然收缩,可能是由锻炼或脱水引发的短暂情况,运动前要更注重热身。

③缺血性抽筋。容易发生在脉管炎患者和动脉硬化患者身上,血液循环不畅,下肢缺血,从而引起腿酸疼痛、脚抽筋。

5脚后跟痛

很多老年人都有脚底足跟痛的问题,一般称为跟痛症,据统计80%的跟痛症都是跖腱膜炎所导致。跖腱膜炎所导致的足跟痛,有晨起痛、久坐痛、久走痛三个特点。如果脚痛时间超过3天还不缓解,医院就诊,以免错过最佳就诊时间。

为何脚冰凉?

1

末梢循环差

冬天气温降低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末梢循环差的人群就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

2招检测末梢血液灌输情况:用手指摸耳垂,如果手指比耳垂凉,可能预示血管损坏;另外用手摸足背动脉,如果足背动脉微弱,或一侧强一侧弱,也预示血管损伤。

2阳虚

阳虚人群主要表现在手足冰冷、畏寒,部分患者可伴有神疲、乏力、气短等气血亏虚的表现,多数老年人是阳虚体质。

3月经和生育引起的激素变化

在经期和孕期,女性身体激素容易发生变化,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皮下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手脚发凉。

4精神压力大

当压力增加的时候,我们的血液循环速度就会减慢,寒气会侵入体内。

5血糖、血压低

血糖血压太低,血液循环不佳,从而导致手脚冰冷。过度饥饿容易导致低血糖;而过度疲劳时,血压容易降低。

6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硬化、斑块形成、末梢神经损伤,会导致血管容易闭塞。而脚离心脏最远,导致了患者的脚部血液循环不同程度受阻,所以脚冰凉。

4招护好双脚

1调正骨盆,减轻足压力

双脚打开与肩同宽,收腹,夹屁股,这两块肌肉一收紧,就把骨盆矫正到一个正确的位置。

上半身的重心调整到正直的状态,这时候能感觉到压力均匀的压在两只脚上,双脚的压力变得平均了,保持上身正直的情况下往下蹲。

2按涌泉穴,防病又治病

中医认为涌泉穴是我们人体生命的泉眼,经常按揉此穴能让肾水增加,上输到阴液,振奋阳气,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对于老年性哮喘、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上火、高血压等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涌泉穴在脚心,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

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以穴位感到酸胀为度,按揉2~3分钟。每天操作1~2次。

3泡安神脚,促进血液循环

热水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四肢寒冷,还能刺激经络,缓解疲乏,有助于睡眠。尤其晚上7~9点泡脚更好,因为此时肾经气血较衰弱,泡脚能更好地改善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滋养器官的目的。

而适当地加些“料”,则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神泡脚方

艾叶10g、生姜20g、夜交藤20g。

熬四十分钟,然后将药汁分成两份,早晚兑入温水泡脚,水位在膝盖以下小腿的3/4处为佳水。泡脚水温控制在40℃以内为宜,时间在15~20分钟左右即可。

艾叶可以通行十二经络、祛湿,生姜药食同源,能辛散暖胃,夜交藤促进血液循环、祛水湿、安神、解郁。

4喝黄芪羊肉汤,益肾升阳

羊肉是冬季膳食的极佳食材。一方面羊肉性温,能益肾升阳,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人体热量,缓解一些虚寒病症。另一方面,羊肉还能增加消化酶,促进肠胃消化。

而黄芪是冬季常用的一味药材,能补元阳、暖脾胃、通血脉、散寒气。与羊肉一起搭配,适合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腰膝冷痛的人食用,有利于补阳祛寒、预防疾病。

黄芪羊肉汤

羊肉(瘦)克,干姜30克,黄芪15克,红枣15克,食盐、葱花、花椒、八角少许。

干姜、黄芪、红枣洗净,羊肉切块,与花椒、八角一起放入锅中炖煮。开锅后调入盐、葱花,小火炖至羊肉微烂即可。

羊肉属于发物,吃多易上火,患有水肿、疟疾、感冒发烧、牙痛等内热型疾病或内热体质的人不宜食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z/158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