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免费下载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全21册)免费下载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版)高清PDF免费下载 《全国著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22卷高清PDF免费下载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PDF免费下载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中医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费下载 ?本院刺血科治疗取穴有其特点,与一般针灸专著所载不同,最常用的只有数个,少而精,但是疗效却好。下面着重介绍刺血科常用的穴位及主治。 最常选用的穴位是: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尺泽,腰背部的腰俞、腰阳关,下肢的委中、委阳、阳交,还有手背部和足背部穴位。 太阳(经外奇穴) 取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瘀阻明显的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神经官能症、脑炎后遗症、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内耳眩晕症、神经性头痛、五官科疾病、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食道癌、甲状腺肿瘤、对口疽等。 针法:斜向上针刺出血。 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在肩端两骨间凹陷处,取血络。 主治: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取穴:在掌面肘横纹之内侧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心脏疾病、中暑、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关节炎、末梢神经炎、急性乳腺炎、胃病、食道癌、皮肤疾病、不孕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尺泽(手太阴肺经) 取穴:伸肘,在肘窝横纹之外方,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肩周炎、中暑等。 针法:直刺出血。 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取穴:屈肘,肘横纹之尽头处,取血络。 主治:肩周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皮肤疾病、高血压病、食道癌等。 针法:直刺出血。 鱼际(手太阴肺经) 取穴:在第一掌骨的掌侧中点、赤白肉际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咯血等。 髀关(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骼前上棘直下平齐会阴处,取血络。 主治:急性阑尾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 针法:直刺出血。 条口(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胫骨前外缘、足三里穴直下五寸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丹毒、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多发性神经根炎等。 针法:直刺出血。 丰隆(足阳明胃经) 取穴:在条口同一水平上,腿外侧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精神分裂症、心脏疾病、胃病等。 针法:直刺出血。 风市(足少阳胆经) 取穴:直立时臂下垂,在大腿外侧中指尖处,取血络。 主治:急性阑尾炎、慢性腰腿痛、下肢麻木等。 针法:直刺出血。 阳陵泉(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膝下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一寸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慢性气管炎、肝脏和胆囊疾病、关节炎、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直刺出血。 阳交(足少阳胆经) 取穴:在外踝尖上七寸、腓骨前缘阳陵泉与外踝尖连线中点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肝脏疾病、胆囊疾病、结石绞痛、急性阑尾炎、皮肤疾病、胸胁外伤疼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腘窝横纹中点处,取血络。 主治:精神分裂症、癫痫、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病、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鼻衄、对口疽、搭背、皮肤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颈椎病、头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委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膝腘窝横纹外侧处,取血络。 主治:同委中穴。 针法:直刺出血。 阴陵泉(足太阴脾经) 取穴:在膝下腿内侧、胫骨内髁下缘处,取血络。 主治:痛经、不孕症、尿路感染、急性淋巴管炎等。 针法:直刺出血。 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之穴) 取穴: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处,取血络。 主治:月经病、不孕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直刺出血。 腰俞(督脉) 取穴:在背部正中线,第四腰椎棘突下、骶骨裂孔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炎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慢性肾炎,小儿遗尿、子宫脱垂、痔疾、急性腰扭伤等。 针法:直刺出血。 腰阳关(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背部第四、五腰椎棘突间正中处,取血络。 主治:同腰俞。 针法:直刺出血。 上髎(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在下腰部第一骶骨后孔处,取血络。 主治: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 针法:直刺出血。 长强(督脉) 取穴:在尾骨尖与肛门之中间处,取血络。 主治:痔疮、脱肛、慢性腹泻等。 针法:直刺出血。 手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手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阳池、中渚等穴位。 主治:末梢神经炎、雷诺氏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等。 针法:斜刺出血。 足背部穴位 取穴:选取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血络,相当于足临泣、照海、解溪、太冲、丘墟等穴。 主治:末梢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节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丹毒、丝虫病橡皮腿等。 针法:斜刺出血。 除了上面所介绍的常用的穴位外,十宣、少商、大椎、百会等穴文献记载也很常用,特别是十宣、少商等穴,常用于急救开窍,效果显著。 另外,据《循经考穴编》记载,可应用针刺放血治病的穴位有二十八个,摘录于后供临床参考。 穴位—主治 瘈脉:耳鸣、目眩、小儿瘈瘲 颔厌:头风痛、耳珠痛 悬厘:目赤肿 临泣:目疾 上星:宣泄诸阳热气 素髎:眼丹 兑端:唇反、唇肿 攒竹:目疾 曲差:鼻疾 囟会:真头痛(八岁以下不刺) 百会:头痛 肩髎:肩臂重痛不举 肩贞:肩痛 三阳络:挫闪腰痛 关冲:肘膊痛、心烦 少商:宣泄脏热、喉闭 少冲:心闷、喜怒无常 委中:腰腿痛、疮疡 气冲:吐血 足三里:脾胃病 上巨虚:脾胃病 太冲:脚气红肿 中封:脚上生疮、筋掣阴缩 大都:本节红肿、疼痛 至阴:湿脚气 然谷:令人立饥 水泉:踝骨痛 三、常用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 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是以经络、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神经解剖学证实,十二经脉中的三百多个穴位的分布,位于神经干上的约有百分之五十,其余百分之五十、在距针刺点约0.5厘米的范围内,也都有神经干通过。显微镜观察也证明针刺穴位处从表皮到肌肉各层组织中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神经丛或神经束。 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之“脉”,就是和血管联系在一起认识的。解剖学观察,经络穴位与血管也有关系,血管内壁有神经末梢分布,针刺放血治疗必须刺破皮下浅静脉出血,这些都说明经络与神经、血管关系密切。 从生理方面来说,经络的功能包括了神经、血管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从病理方面来说,经络运行气血的功能发生障碍,不仅反映了经络本身的病理变化,也反映了脏腑、气血功能的异常变化。 从祖国医学关于经络的形态和功能的文献记载,结合针灸、刺络的临床实际观察,经络的实质与神经、血管有关。为了提高针刺放血的治疗效果,熟悉常用穴位的解剖部位的血管神经分布是必要的。下面重点介绍最常用的几个穴位的血管、神经分布,供临床参考。 1.太阳 血管:颞浅静脉。颞浅动脉分支。 神经:三叉神经耳颞支。 2.尺泽 血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桡动脉、桡侧返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 3.曲泽 血管:贵要静脉。肱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正中神经。 4.腰俞 血管:椎外静脉丛后部。椎动脉、腰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骶4至5节段和尾段的尾骨神经分支。 5.委中 血管:腘静脉、小隐静脉。腘动脉、胫后动脉。 神经:浅层有起自脊髓骶1至骶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深层有起自脊髓腰5至骶2节段的胫神经。 6.委阳 血管:小隐静脉、腘静脉。腘动脉、胫后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腰2至腰5节段的胳总神经及傲3节段的股后侧皮神经。 7.阳交 血管:胫前静脉。胫前动脉。 神经:起自腰4至骶1节段,浅层是腓浅神经,深层是腓深神经。 8.手背部穴位 血管:手背静脉网。桡动脉分支,尺动脉分支。 神经:起自脊髓颈5至胸1节段,桡神经的手背侧神经分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分支。 9.足背部穴位 血管:足背静脉弓。足底内、外侧动脉。 神经:起自脊髓腰5、骶1节段的腓浅神经。第六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针刺放血疗法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有效,特别是对某些疑难杂症,往往立起沉疴,取效之捷,难以令人置信。刺血疗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由治疗简单的痛症、跌打损伤,发展到可以治疗内、外、妇、儿、骨、五官等科近百种疾病。当然,不是每一种疾病治疗效果都好,也有失败的病例。 下面着重介绍我们的治疗经验。 一、取穴原则 针刺放血的治疗取穴,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分(《灵枢◎终始》),此是循经近刺的取穴原则。“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痛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灵枢◎终始》),此是循经远刺的取穴原则。此外,针刺放血还应根据人体经络气血盛衰辨证取穴,比如十二经中的太阳、太阴、厥阴三经为多血少气,适宜于针刺放血。 刺血治疗的一般取穴规律是: 1.循经取穴 按照传统的经络联系,常选取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头面、躯干(包括头面部器官和内脏器官)部位疾病。 2.局部取穴 根据传统穴位的主治规律,某一部位发生病变,可以选取病变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有关穴位处的血络来治疗。 3.经验取穴 王秀珍老中医经验,常选取头部的太阳、上肢的曲泽、下肢的委中为主穴,再根据不同的病症,适当选取辅穴来配合治疗,取穴少而精,施术方便。 二、常见疾病治疗取穴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我们的治疗经验,不包括中医针灸文献中介绍的内容。刺血取穴比较灵活,比如,虽然同属一种疾病,由于病人的体质强弱不同、病情轻重不同,治疗取穴也不相同,强调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1.内科疾病 ①气管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咳嗽、咳痰,急性气管炎常伴见发热,慢性气管炎常遇寒即发、迁延不愈,病程较长。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丰隆、鱼际。 辅穴―阳交、条口、阳陵泉。 ②支气管哮喘 临床主要表现是气喘痰鸣、呼吸急促,属于过敏性疾病,常反复发作。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鱼际。 辅穴―丰隆、阳交。 ⑧肺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发热、咳嗽、胸痛,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风温”范畴。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④咯血 咯血原因很多,最常见的疾病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病,及慢性气管炎、心脏病,外伤亦可引起。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 辅穴―鱼际,及随症取穴。 ⑥心脏疾病 主要指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有心衰表现者,刺血治疗可以减轻症状。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阳交、太阳。 辅穴―少海。 ⑧高血压病 临床表现主要是血压高、头晕、头痛,属于中医“肝风”、“眩晕”、“头痛”等证范畴。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委中、曲池。 辅穴―委阳、腰阳关。 ⑦胃痛 主要指“慢性胃炎”,“溃疡病”及“胃痉挛”等疾病引起的上腹部疼痛。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 辅穴―阳交、足三里。 ⑧肝炎 主要指“慢性肝炎”,临床表现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乏力、纳差及/或肝功能异常等。 治疗取穴: 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阳陵泉。 ⑨肝硬化腹水 临床主要表现是腹胀如鼓、青筋暴露、两胁隐痛、消瘦纳少,属于中医“臌胀”、“胁痛”、“癥瘕”等证范畴。部分病人刺血治疗有效。 治疗取穴: 主穴―阳交、足三里、曲泽。 辅穴―肾俞、腰俞。 ⑩胆囊炎 临床主要表现有右上腹胆囊区疼痛、消化不良或伴有发热、黄疸等症状,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范畴。 治疗取穴: 主穴―阳陵泉。 辅穴―阳交、曲泽。 ⑾慢性肾炎 临床主要表现有水肿、蛋白尿、管型尿、血尿,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与中医的“水肿”、“虚劳”、“腰痛”等证有相似之处。 治疗取穴: 主穴―腰俞。 辅穴―曲泽、肾俞、委中。 ⑿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多在天冷受凉时发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治疗取穴: 上肢肩关节取尺泽。 肘关节取曲泽。 腕关节取中渚、阳池。 下肢髋关节取环跳、委阳。 膝关节取足三里、阴陵泉。 踝关节取足背部穴位。 ⒀头痛 主要指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和三叉神经痛,刺血治疗效果显著。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 辅穴―偏头痛取患侧太阳。后头痛取委中。巅顶痛取印堂。头项痛取尺泽。 ⒁精神分裂症 临床表现以行为、知觉、思维、情感和智能等精神活动失调,常见哭笑无常、语无伦次、幻听幻视、狂躁不安或木僵不语等等,属于中医“癫狂症”范畴。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阳交、丰隆。 ⒂癫痫 临床主要表现是突然昏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喉间有痰声,可以自然苏醒,是一种阵发性短暂的大脑功能失调,俗称“羊痛疯”。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 辅穴―委中、阳交。 ⒃多发性神经根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四肢麻木、四肢和躯干肌无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发性神经炎。刺血治疗效果较好。 治疗取穴: 主穴―腰阳关、曲泽。 辅穴―局部、委阳、委中。 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主要指“脑溢血”或“脑血栓形成”引起的半边肢体瘫痪,属于中医“类中风”之后遗证“偏枯”、“半身不遂”等病证。刺血治疗,疗效可靠、满意。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委阳、腰俞、手足局部。 ⒅中暑 中暑是一种紧急病症,多因为较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引起,俗称“发痧”,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如不及时救治,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中暑包括了中医的“暑闭”、“暑厥”、“暑风”等证。 治疗取穴: 主穴―十宣、曲泽、委中。 辅穴―随证取穴。 2.外科疾病 ①急性乳腺炎 临床主要症状是乳房局部红肿、疼痛、有硬块、触痛。全身可有怕冷、发热、腋下淋巴结肿大,中医称为“乳痈”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患侧)。 辅穴―局部。 ②急性阑尾炎 临床主要表现是右下腹疼痛,麦氏点有固定的压痛,一般常伴发热,中医俗称“缩脚肠痈”。针刺放血适应症主要是单纯性急性阑尾炎,临床观察部分化脓性阑尾炎早期也有一定效果。 治疗取穴: 主穴―髀关、阳交、阑尾穴。 辅穴―风市、委阳、曲泽。 ③结石绞痛 主要指泌尿系结石及胆石症引起的腰或/及腹部绞痛,刺血治疗止痛效果显著。 治疗取穴: 主穴―肾俞、腰阳关。 辅穴―阴陵泉、阳交。 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临床主要表现有间歇性跛行、患肢疼痛、麻木、发凉,肌肉可以发生萎缩,皮肤苍白或青紫,动脉搏动微弱甚至消失,最后可发生溃烂、坏死。 治疗取穴: 主穴―委中、腰俞、局部。 辅穴―足背部穴位。 ⑥肩关节周围炎 临床表现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以功能障碍为主。肩部弥散性疼痛,可向颈部和臀部放散,日轻夜重,活动后疼痛反能减轻,伴有局部广泛的压痛点,外旋、外展动作受限。俗称“五十肩”、“冰冻肩”。 治疗取穴: 主穴―尺泽、外关。 辅穴―局部、肩髃、曲池。 ⑧坐骨神经痛 临床主要症状是沿坐骨神经通路发生放散性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夜间及步行时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发病的原因很多,比如风湿、腰推间盘脱出、肥大性脊椎炎、骶骼关节炎、椎管内肿瘤等。 治疗取穴: 主穴―腰俞、委中。 辅穴―委阳、阳交、环跳、丘墟。 ⑦急性腰扭伤 常发生在不正确姿势下扛抬或搬运重物时,突然发生腰局部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俗称“闪腰”。 治疗取穴: 主穴―腰阳关、局部。 辅穴―委中。 ⑧跌打损伤 主要指软组织损伤及骨折后遗症状,临床表现有局部肿胀、疼痛及肢体功能活动障碍。 治疗取穴: 伤处局部。胸胁部外伤取阳交。 ⑨骨髓炎 主要指慢性骨髓炎患处肿痛、流脓、长期不能收口愈合者,针刺放血治疗可以促使排脓、消炎、生肌收口,以至痊愈。 治疗取穴: 主穴―局部。 辅穴―上肢取曲泽。下肢取委中、阳陵泉。 ⑩丹毒 临床症状有寒战、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患肢局部皮肤红赤、灼热、疼痛,附近淋巴结肿大,常反复发作,但少见化脓,多见于下肢。俗称“流火”。 治疗取穴: 主穴―局部,阴陵泉。 辅穴―阳交、委中、三阴交。 ⑾毛囊炎 主要指颈部多发性毛囊炎,反复发作不愈者。 治疗取穴: 主穴―大椎、委中、太阳。 辅穴―局部。 ⑿疖肿 临床症状为局部肿痛,呈圆形突起的小硬结节,有的可见黄白色脓头,三、五天后溃破出脓,脓溃后逐渐愈合,中医称“热毒疖”。 治疗取穴: 局部、委中。成脓时可直接刺疖肿上出脓。 ⒀对口疽 指发于颈部的皮下脓肿,又称“砍头疽”。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委中。 辅穴―局部。 ⒁搭背 指发于背部的皮下脓肿。俗称“背痈”。 治疗取穴: 主穴―委中(患侧)。 辅穴―局部。 ⒂小腿慢性溃疡 主要指下肢静脉曲张引起的皮肤慢性溃烂、久不收口。 治疗取穴:局部。 ⒃橡皮腿 指丝虫病引起的下肢皮肤粗糙、肿胀。 治疗取穴: 阴陵泉、三阴交及足背部穴位。 ⒄痔疾 指内、外痔及脱肛等肛肠科疾病。 治疗取穴: 主穴―腰俞。 辅穴―长强。 ⑩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患处肿胀、疼痛,宜早期刺血治疗。 治疗取穴: 局部。上肢取曲泽。下肢取委中。 5.妇科疾病 ①痛经 临床主要表现是行经前或行经期间下腹部疼痛,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甚至昏厥。 治疗取穴: 主穴―阴陵泉、腰俞。 辅穴―曲泽、三阴交。 ②不孕症 主要指因气滞血瘀引起月经不调的不孕症。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腰俞。 辅穴―阴陵泉。 4.儿科疾病 ①脑炎后遗症 指病毒性脑炎后遗的痴呆、耳聋、视物不清、失音或瘫痪等症。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曲泽、委中。 辅穴―腰阳关、局部。 ②小儿麻痹后遗症 指脊髓灰质炎引起的小儿肢体麻痹,肌肉萎缩或畸形等后遗症。 治疗取穴: 主穴―委中、腰阳关。 辅穴―手、足局部穴位。 ⑧遗尿 治疗取穴: 主穴―腰俞。 辅穴―太阳、三阴交。 ④新生儿破伤风 临床主要症状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貌似苦笑等。俗称“破脐风”、“七天风”。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 辅穴―委中、随症取穴。 5.五官科疾病 ①急性结膜炎 临床主要症状是患眼先有刺痒或异物感,或有畏光及灼热感,眼睑红肿睁不开,球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等。 治疗取穴: 太阳及随症取穴。 ⑧急性扁桃体炎 临床主要症状有咽痛、扁桃体肿大,或有发热。 治疗取穴: 太阳、尺泽。 ③慢性鼻炎 临床主要症状有鼻塞、流脓性鼻涕,不闻香臭,副鼻窦有压痛。 治疗取穴: 太阳、印堂。 ④耳鸣、耳聋 主要指神经性耳鸣、听力减退。 治疗取穴: 太阳、听宫。 ⑤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 指因视神经病变引起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治疗取穴: 太阳、阳白。 6.其它各种疾病 ①荨麻疹 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发作时皮肤出现皮疹、瘙痒,无脱屑,常可反复发作。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委中。 辅穴―曲池。 ②乳房肿块 主要指乳房小叶增生等乳房肿块。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 辅穴―随症取穴。 ⑧甲状腺肿瘤 主要指甲状腺腺瘤,系一种良性肿瘤,刺血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消失。甲状腺囊肿也有效。 治疗取穴: 主穴―太阳。 辅穴―尺泽、中府、云门。 ④食道癌 临床主要表现是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食道吞钡摄片或食道拉网病理检查可以确诊。刺血治疗可以明显缓解症状,减轻痛苦。 治疗取穴: 主穴―曲泽、太阳。 辅穴―阳交、委中、足三里 《问中医几度秋凉》在线阅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在线阅读(小郎中学医记) 中医在线视频课程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高清舌诊图谱(收藏) . 更多内容尽在文章排行汇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l/1341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