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雪涛 罗从风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医院骨科 文章来源:国际骨科学杂志 年5月27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的第三届AOTrauma亚太学术大会上,现代骨科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来自加拿大的JosephSchatzker教授应邀进行大会开场报告“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一般指导原则”,在与会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笔者有幸在现场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演讲,现征得Schatzker教授同意将报告内容整理成文,供骨科同道们分享。 1、治疗方法历史演变在年之前,对所有闭合性骨折只有石膏固定和牵引固定两种治疗方法,这对于主要负重关节内骨折如膝关节内骨折意味着关节将终生失用(图1)。年,Charnley[1]在他的经典著作《常见骨折的闭合治疗》中明确提出只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才能成功治疗关节内骨折。然而,由于当时对骨折内固定认识不足,手术结果反而比保守治疗更差。 图1 胫骨平台骨折保守治疗结果 a.牵引固定 b.7个月后X线片 c.7个月后双下肢力线对比 d.保守治疗后患肢大体照片 在20世纪50年代末,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在瑞士成立,随即提出了骨折治疗需要解剖复位和绝对稳定固定的治疗理念,大大改善了骨折手术的治疗效果。其中指出对关节内骨折的处理需遵循以下原则[2]:①在软组织肿胀发生前立即手术;②采用无创技术做到关节面解剖复位,恢复关节匹配和稳定;③矫正干骺端畸形,避免轴向应力集中;④进行干骺端植骨,避免关节面复位丢失;⑤稳定固定以允许术后早期活动和功能康复。但在AO成立最初20年间,由于过分强调早期手术的重要性,不加选择地对所有关节内骨折均尽早实施手术,加上术前仅 在关节内骨折处理顺序上,近年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认为,关节面解剖复位最为重要,其次才是干骺端重建和肢体力线矫正。目前认为,首先要通过干骺端重建来恢复肢体正常力线,恢复关节稳定性,然后才是恢复关节面平整,做到解剖复位,最后对骨折进行稳定固定和尽早开始功能锻炼。这个原则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了恢复关节稳定的重要性。 影响关节稳定的骨性因素包括:①关节面与肢体解剖轴线的偏移,X线表现为干骺端畸形;②关节边缘骨折,影像学表现为边缘楔形劈裂骨折或边缘压缩性骨折;③关节边缘骨皮质的限制作用,若边缘有压缩性骨折,需在骨折复位后用可塑形带状钢板对边缘皮质进行限制,防止皮质骨溢出,钢板应放在塌陷骨折处,对骨折起到“桶箍”作用;④累及关节面的干骺端劈裂骨折块的支撑作用,需使用支撑钢板来恢复关节稳定性,钢板位置应与主要骨折平面平行(图7、8)。 此外,需注意关节稳定性不同于轴向上柱稳定性。在处理胫骨平台骨折时,不仅要重建膝关节面稳定性,而且还要重建胫骨平台内外侧柱稳定性,否则即使术中恢复了关节稳定性,术后仍可能继发出现关节畸形和不稳定(图9)。 图7 边缘钢板与支撑钢板 a.正位X线片上边缘钢板和支撑钢板的位置 b.侧位X线片上边缘钢板和支撑钢板的位置 注:细箭头指向边缘钢板,粗箭头指向支撑钢板图8 主要骨折平面的确定 a.侧位X线片上骨折线的方向 b.支撑钢板的最佳位置(黄线) c.CT横断面图像上主要骨折线平面(红线) 图9 关节面稳定性与柱稳定性的区别 a.关节面稳定性恢复,但胫骨平台内侧柱缺乏有效支撑 b.胫骨平台内外侧柱稳定性欠佳导致的下肢继发性内翻畸形 图10 Schatzker胫骨平台骨折CT分型 4、影像学技术在术前计划中的作用普通X线平片在胫骨平台骨折评估中仍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通过摄膝关节正位、侧位和双斜位X线片,医师可对骨折概貌有清楚的了解,并可对骨折进行分型。但若要对骨折粉碎程度、关节面塌陷程度和位置进行术前评估,则需进行CT扫描。横断面、冠状面和矢状面CT扫描可准确显现关节面塌陷位置和程度。此外,三维CT扫描还可进行图像重建,从而获得骨折表面解剖特征。 CT扫描不仅可以对骨折细节进行评估,更重要的是对术前计划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CT断面图像有助于判断主要骨折线平面,而钢板放置最佳位置须与主要骨折平面平行(图8);CT断面图像可以准确显示关节塌陷位置,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骨折治疗成功的关键,因为手术入路决定了患者术中体位,代表骨折暴露正确路径,可提供关节面显露最佳视窗。手术入路选择一旦出错,就意味着手术失败的开始,而正确选择手术入路的关键就是对骨折进行影像学评估。 CT扫描对骨折分型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Schatzker教授与MauricioKfuri教授合作,根据CT图像将原有的Schatzker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拓展至三维概念:胫骨平台分为内侧柱和外侧柱,每柱又可分为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图10)。在普通X线平片上难以判断Ⅳ型骨折的骨折块是位于前半部分还是后半部分,冠状面CT扫描则可清楚显示骨折块位置。后内侧劈裂骨折(Ⅳp型)复位对防止膝关节脱位非常重要。这个类型骨折复位不同于传统的内侧平台塌陷处理,需采用后侧入路,患膝伸直方能准确复位。根据CT图像,Ⅱ型骨折可分为前外侧平台骨折(Ⅱa型)和后外侧平台骨折(Ⅱp型)。 对于Ⅱa型骨折,可通过经典前外侧入路进行骨折复位和固定。而对于Ⅱp型骨折,无论是骨折显露和固定,还是关节稳定性重建,均较为困难。目前对于手术入路,尚无统一标准。较经典的手术入路有经腓肠肌外侧头与股二头肌之间进入的后外侧Carlson入路[9]、股骨外侧髁截骨入路[10]和倒L形入路[11](图11)。 图11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SchatzkerⅡp型)手术入路a.后外侧骨折累及区域(阴影部分)示意图 b.后外侧Carlson入路 c.股骨外侧髁截骨入路 d.倒L形入路 5、其他处理措施植骨对于维持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面的复位具有重要作用。植骨来源推荐使用自体松质骨,因为它含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BMSC可以在局部增殖和成骨,BMP则有骨诱导成骨作用。因此,采用自体松质骨植骨不仅可以填充干骺端缺损,防止关节面复位丢失,而且还能加速骨折愈合。目前替代物结合BMP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是否有效,尚存争议。排钉技术是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中的常规操作技术,目的在于支撑复位后的关节面,防止继发性塌陷。Schatzker教授认为,排钉置入位置不应距离关节面过近,否则金属异物不仅可能导致关节软骨缺血性坏死,而且可能因为软骨下骨变硬引起软骨溶解症[12];建议排钉置入平面至少应距关节面10mm。 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处理,不仅要重建骨性结构稳定性,而且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