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气寒冷干燥,很多人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的症状,往往越抓越痒,抓破皮了还可能有血水渗出。即使好了一段,也常易复发,缠绵不愈。

有人说既然是干燥,那要补水啊。于是各种外用补水液涂上后,或可缓解一时,但管不了多久。这种干燥的症状不仅表现在皮肤,还常常表现在口腔、嘴唇、鼻腔、眼睛等部位。

也有人去看中医,有的医生说治疗干燥症状要滋阴养血;还有的发现除了干燥,病人还常有舌苔厚腻,大便偏软等症状,说这是湿气重啊!

到底是干燥还是湿气呢?要滋阴还是祛湿?这两种方法会不会矛盾呢?

我们发现,燥与湿,都和水有关。中医说的“水”,是指人体的津液或阴血,属于阴精的方面。通常认为,燥是阴虚,而湿是水气盛,缓解这两种症状的方法分别为滋阴润燥和祛除湿邪。

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由脾、肺、肾以及肠、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完成。下面来看一句《黄帝内经》对水液代谢的描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这里的“饮”是指我们吃进去的津液和水谷精微。水饮入胃后,经过胃的消化,其中的精气输注给脾,通过脾气布散水精的作用,一部分水液布向全身,一部分水液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将津液散于上部和周身皮毛,代谢产物通过呼吸和汗液排出体外;通过肃降,把津液输于肾、膀胱及下部,在肾气的作用下重新吸收有用的部分,把废水变成尿液排出体外。这样就使水精布散于周身,流注于五脏经脉,并随四时气候、五脏阴阳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这就是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

于是我们说,肺主通调水道,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其中肾气的蒸腾气化,能促进其他脏腑的水液代谢,主宰整个津液代谢过程。

现在回头再看湿和燥。湿和燥都可以是外来的致病因素(和气候及环境有关),或者是体内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水液在体内的运行中,如果肺、脾、肾等有一脏功能失调,人体的相关部位则水湿停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

而有些部位,如皮肤、口唇、鼻腔、眼睛等,得不到津液的正常濡润,会表现出干燥或瘙痒的症状。

在治疗皮肤病的方剂中,明代医家陈实功的消风散,就同时体现了祛湿和润燥两个方面。本方由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石膏、知母、苦参、木通、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甘草组成。全方有疏风、清热、凉血、祛湿、润燥的功效。其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风止痒兼清表热,为皮肤病常用药;石膏、知母清热泻阳明实火,对热证尤效;生地清热凉血;苍术芳香化湿,苦参清热燥湿止痒,木通清热利湿;当归、胡麻仁养血润燥。

这里的祛湿和润燥,表面上看好像是相反,但润燥是通过养血实现的,而养血又可以祛风止痒。说明人体内可以有湿和燥的同时存在,只是表现的部位不同。由此可见,祛湿和润燥并不矛盾。正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运行失常,湿邪停留体内,才使人体有些部位得不到濡养而表现出干燥。

同时有祛湿和润燥药物的方剂,还有著名的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出自宋代官方修编的医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功效。其既有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还有生地当归滋阴养血。这里利湿与滋阴相配,泻中有补,去湿邪而不耗伤阴血,对病患本身有阴血亏虚而表现出燥的部位,同样会起作用。

如果说消风散中主要是消散风邪而止痒,龙胆泻肝汤主要是泻肝经湿热,他们中的祛湿和润燥的配合运用只是起到次要作用。那么同样是陈实功的《外科正宗》里,有一个方剂就明确表明同时运用这两方面的功效,那就是滋阴除湿汤。

滋阴除湿汤组成:生地、元参、丹参、当归、茯苓、泽泻、地肤子、蛇床子。

功效:滋阴养血,除湿润燥

原方主治鹳口疽初起,朝寒暮热,日轻夜重,状如疟疾。现代多用于慢性湿疹、脂溢性皮炎等反复发作,表现为渗液日久,阴伤血耗,皮肤干燥,脱屑发痒者。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来,若素体阴血虚少,加之渗水日久,伤阴耗血,更致阴虚。这时如果单用滋阴则易助湿,单用祛湿则易伤阴。因此,非两者同用不可。

方中生地、当归、元参、丹参滋阴养血和营,补阴血之不足,防渗利诸药之伤阴;茯苓、泽泻利湿健脾,祛湿邪之有余,可制约滋补药的腻滞;地肤子、蛇床子祛湿止痒,为皮肤病常用药物。

由上可知,滋阴除湿看似矛盾,但采用标本兼顾、补虚去邪的方法,可使滋阴扶正抵邪外出,除湿祛邪也有利于复正。

相关链接:

冬天鼻炎加重,试试清代老中医的“碧云散”

冬季皮肤瘙痒,外治内调效果好!

冬季如何养肾?

冬天,要这样泡脚才舒服!

书法作者:浦树

陈志勇浦树

感谢支持,传播中医正能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ys/131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