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茹▍《岛上蔷薇》再回唐山程方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他们是饱蘸医术的专家学者他们用淳朴和执着追求事业他们用大爱和专业挽救生命他们用善良和忠诚锻造医医院人精神他们打造了一个城市的名片他们是四十年前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地方,留下了他们的光芒,是他们的青春热血,无私奉献,创造出一种叫“向死而生”的精神,这种精神让伤者重生,让唐山重生!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二十几岁的姑娘小伙,现在已满头白发;当年四十几岁的中流砥柱,现在已是耄耋老人。四十年耗尽了青春岁月,却割不断当年抗震救灾相沫相濡的情谊;四十年,多少个梦境回到唐山,回到那片废墟,回到抢救的伤病员身边。如今的唐山是什么样子呢?在他们脑海里不知想象了多少遍.......梦回唐山——是每一位参加救援队员的心愿......一段回忆一路思念7月25日,早上5:00,拉开窗帘的一角,外面已经大亮,连续的高温让博山这个山城变成了一个蒸笼,只能在趁着清晨这一丝凉爽才能睡的安稳。而我这一夜辗转反侧,一点睡意也没有。就是今天,我要陪医院当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五位老前辈重返唐山,重走救灾路。作为70后,并不知道年7月28日那天唐山的灾难有多大,只是从电影电视里知道那是一场不小的天灾。更不知道我的这些前辈们在那里做了些什么。回忆起7月21日鲁中晨报、医院采访我们这五位老同志的场景,从他们激动地言语中,从他们满含的热泪中,能看出他们的那次经历足以让他们铭记一生。5:30,整理好简单的行李,先去为老前辈们备早餐,医院影像楼指定的集合地点,等待中巴车的到来。6:20,医院,这时薛玉香老师已经来了,说一晚上就梦当年那些事了,早早起来发呆。于晓华老师紧跟其后,同样说一晚没睡着,一会儿像演电影一样放映当年在唐山工作的场景,一会儿又想像40年后的唐山是什么样子......6:25,老人们就集合在车上了,6:29,我们出发了.......在张店新区的高速路口接上随行的鲁中晨报和淄博新闻台的记者后,我们一路向北——“医院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忆苦寻恩”重走救灾路”开始了!车上的这五位老人是医院当年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成员,医院去了14名同志,目前已经有3名同志去世了,还有的因年事已高或是身体原因,已经无法出门。这五位老同志作为当年医疗队的代表将带着14名同志的心愿重走抗震救灾路,寻找当年他们战斗的感觉,目睹新唐山的容貌,这是每一位队员的心愿,只是四十年才由这五位同志来实现。同时也是以这种方式来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从博山到唐山,四百多公里的路程,车辆要行使五个半小时,老人们都非常激动,一路上和记者们说个没完......“年7月28日,从半导体收音机里传出唐山发生地震消息的。当时收音机是这样播出的:“新华社北京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电: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后伟大领袖毛主席、党中央极为关怀,中共中央向灾区人民发了慰问电。电报全文如下……28日下午,医院接到任务,限定2小时内组建医疗救援队派赴唐山。因为时间紧迫,临时从各科室派人困难较大,医院决定将下乡巡回医疗的全部人员调回,再配备领导干部。清点人数时,发现一名外科主力队员不知去向了,党委书记倪仲秋和王栋院长急得团团转,命刚刚结束了一台4小时手术的我立即替补前往。任务十万火急,绝对不能懈怠,于是我顾不上回去换衣服,穿着短裤背心,从宿舍拿着一床凉席,拿着一个做开颅手术的线锯就义无返顾地跳上了救护车。14个人身上只有穿着的一身衣服,手里没有一分钱。”高保山老人先向记者们娓娓诉说他们临危授命的情景。“于是,由领队于训正、刘泽生,队员:丁昌鸿(检验)、于晓华(小儿科护士)、牛振江(口腔科)、孙增武、宋丽美(护士长)、张素玉、侯树圣、高保山(外科主任)、陆学纲、黄道均、薛玉香(护士)、蒋泽达等14人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分队成立了。这些队员,都是各个业务科室的骨干。医院通知有任务,但具体什么任务其实开始大家并不是特别清楚,医院门口的车上集合,不准下车,不能回家,带上60斤锅饼、一袋子咸菜和一大批急救药品我们就出发了。当晚12点,医疗队便到了省会济南。”口腔科的牛振江自豪的说。“7月29日早晨,东方刚刚放亮,山东各地市组建的医疗队,已在济南火车站集合完毕,乘专列火车朝着北京方向进发了。在省卫生厅的统一领导下,山东抗震救灾医疗大队在火车上成立了临时党委,各地市派来的医疗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并按照党委的指示精神,各医疗队召开紧急动员会议,要求每个医疗队员写决心书和保证书,决心在这次抗震救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我在支部会上表决心,立誓言,保证尽全力把自己的一技之长,贡献给受灾的伤员。”高保山很坚定的说。“专列火车到达天津扬村飞机场时,已是下午3点钟了,我们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吃口饭,立即转乘三叉戟飞机向东飞去。来到唐山上空时,我们在飞机上,看到整个唐山市区及周围村庄变成了一片废墟,不少车辆像小猪一样在公路上游动,大家都被这种惨境惊呆了,谁都没想到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灾情,那些悲惨景象我们终生难忘。我们立马意识到,被埋压在废墟中的人一定很多,最需要我们医生护士去拯救他们的生命,盼望飞机马上降落,及早投入抢救伤员地战斗。可是机场的跑道存在不同的破坏,飞机无法正常降落,在机场上方盘旋了大概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一段平坦的路落了下来。”一直插不上话的丁昌鸿老人终于把自己看到的第一眼唐山说出来。“当天傍晚,山东省各地市医疗队已经在唐山机场周围安营扎寨了。淄博医疗队在飞机场附近的主要公路干道的交叉路口处安装了帐篷,这是飞机场通往唐山市的主要干道,我们的医疗队在这里一呆就是8天。”薛玉香低沉着的声音让车厢安静了下来。“我们和卫生局、防疫站一共16个人挤在一个帐篷了,用我拿来的一床被子和高主任的那床凉席铺在地上,人挨着人住了下来,也没有男女之分了,那时就想着赶快投入急救,能救一个是一个。”薛玉香继续说.....“当时去的手术室的护士长宋丽美硬是给不满一岁的儿子掐了奶,交给科里的同事。扎起帐篷就带着我们三个整理带来的各种医疗器械,用带来的高压锅先把针管、输液器等消毒,生怕耽误了使用。她在那的一个月对儿子只字未提,她知道科室的姊妹会照顾好孩子的。医院,抱着儿子才放声哭了出来,突然没有奶水吃的孩子被小姐妹们轮流看管,就住在科室里,一开始不吃米糊,饿急了也就吃开了,等到妈妈回来,孩子已经忘记奶水的味道了。”于晓华抹着泪回忆她的老护士长。“还有咱得刘泽生老主任,冒着余震的危险,冒着违反纪律处分的后果,到一个废墟里去给我们找来一个小南瓜和一个菜板、一把刀,回来后还做了自我检查,大家还记得吗?”薛玉香接过话来。“怎么不记得呀,我们带的干粮只够三天吃的,三天以后就没啥吃了,又没和部队对接上,那几天是既没有吃的没有喝的,干渴比饥饿还要难忍呀,我们就在废墟和尸体堆里找水,侯树圣为了一碗水差点走丢了,是我们在茫茫黑夜里喊回来的,看到他手里端着的那碗水,我们那个激动,一人喝了一小口......”牛振江激动地接应着。“那个时候水比饭重要,没有水就没法消毒,没法消毒就没法救治伤员,我们就轮流出去找水,从下过雨的水洼里一小碗一小碗的舀出来,盛在小桶里,即使沉淀一段时间也是黄色浑浊的水,那也一滴不舍得喝,得先冲洗器械,用黄水冲洗完了,再用盐水冲一遍,然后进高压锅里煮。其实我们既有盐水也有糖水,那是我们的宝贝,就像命一样的看管着,那是救命的,我们就算渴死都不会喝一滴的!”薛玉香说道水又情绪激动了起来。“还是我们的解放军呀,在第八天上把我们转移到城里的一片废墟上,清理了建筑垃圾和埋在下面的尸体,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像样的帐篷做门诊,把我们开心的呀。还有送水车定时给我们送水,我们终于喝上水了,可也舍不得洗把脸,毕竟水是有限供应的,但是我们已经是很满足了。我就把寻水的时间用来在废墟上找小木板,有一次还不小心被一个大钉子扎透了脚,我都没感觉到,高主任看着我满脚是血把我喊住了,我才意识到脚上扎钉子了。”丁昌鸿老人也打开了话匣子:“那个时候我们不止捡小木板,小树枝也要捡回来,骨折的太多了,又没有专业固定的夹板,只能就地取材,我是干检验的,专业在这里用不上,我就打下手,清创固定,打手电,拿药......那时咱也不分专业了,能搭手的就干。”“是呀,哪还有什么专业之分呀,我都成中医了,还记得我给大家煮的马齿苋的水吗?”于晓华很自豪的说:“到了唐山第三天就开始拉肚子,一开始都扛着,一周以后就扛不住了,来的伤员也拉肚子,部队的解放军也这样,我们队里的老中医就让我去废墟的地里采马齿苋,我和小牛借了部队一口大锅,每天都要煮上一大锅,先让伤员喝,再给部队的同志,剩下的是我们喝....”“晓华,你可别小瞧你采的马齿苋,我们救治的伤员还有咱们驻地的部队,很快就制止了拉肚子。这可是小偏方治了大病。”牛振江接过于晓华的话,为于小华点了个赞。“咱们的马齿苋还为我们赢得一顿饺子呢,解放军同志非得请我们吃顿饺子,我去檊的皮,人家的宣传干事还给我拍了张照片呢。”薛玉香很得意的说。这时高老的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咱救人,人家也是救了咱,没有咱们人民解放军,咱也喝不上水呀,那顿饺子人家不一定吃上一个,那菜椒和肥肉还不知道从哪淘换的呢,大灾大难面前,还是咱人民子弟兵呀!”“至今呀,我都要感谢咱人民解放军,还有咱们淄博矿山救护队,还记得我们吃到的半块香肠吗?那可是从咱救护队队员嘴巴里边抠出来的呀!”高老又激动了起来:“当时水和食品都是紧缺物资,空投的食品我们会先分给伤员和幸存者,有余了,才能到我们嘴里,天天除了累就是饿,那时一天要看多人,工作量相当大,但是我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伤员啥时候来我们就啥时候看,根本没有点。人家矿山救护大队的领导给咱送来那一斤香肠,我是永远忘不了了.......”“那时候能吃上香肠绝对是奢侈的,因为太饿,我都没尝出啥滋味来,就咽下去了。”牛振江附和着:“我们帐篷旁边有个酱菜厂,厂房都倒塌了,酱菜缸也都砸烂了,我们从里面捡咸菜充饥,那时觉得唐山酱菜真好吃。”“是呀,那个时候确实是困难重重,但是相比受到如此大灾的唐山人,我们这些人还是幸运的。当时正值盛夏,地里的庄稼长得正旺,即使是地里的菜烂在根下,我们都没有一个去摘的,我们是医生,是有威望的人!”高老说的那样坚毅。是呀,我们是医生,我们是有威望的人,我们除了救死扶伤就是大爱生命,别无选择!一个座谈寄一生恩情我们听了一路故事,同时给我们上了一堂洗涤心灵的四射着人性光芒的人生教育课。不知不觉竟然看到了唐山,林立的高楼已经没有一点当年的印记。进了唐山,一名当年被淄博救援队救出的群众——陈昆已经在等着我们了:“淄博恩人来了,我来给你们做向导,带恩人们看看我们的新唐山!”。陈昆极其热情,非常亲切。他是在唐山晚报和唐山交通文艺广播发起的寻找淄博救助的市民信息中得知淄博医疗队的人员要来唐山,于是主动报名做向导。并提前为我们定好了宾馆。办理好住宿已经接近13:00了,陈昆带着我们到宾馆附近的一家餐馆吃午饭。简单吃了点午饭,我让老人们休息半个小时,两点半集合去唐山晚报报和唐山市民面对面座谈。到唐山晚报时,另外三名市民已经在那里等候了。15:00,鲁中晨报与唐山晚报、唐山交通文艺广播联合发起的座谈会开始了。市民冒雨赶来参加,唐山劳动日报社的副总编辑王小胜热情地接待了“重走地震救灾路”活动一行人。“我们对淄博的感情很深,欢迎你们的到来,也感谢你们在抗震救灾中的贡献!”王小胜说。座谈会得到了唐山晚报、唐山交通文艺广播、淄博市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大力支持。23日,唐山晚报就刊发了《淄博抗震救灾医疗队代表将来唐重走抗震救灾路》的消息,面向唐山市征集志愿者。同时,唐山交通文艺广播也向唐山市展开呼吁。在座谈会上,长篇小说《唐山涅槃》作者张建平更是从北京专程赶来,为五位唐山的恩人送上新书。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志强带来了他有关山东的唐山大地震收藏物,就在黄志强给大家展示收藏品的时候,我把一件特殊的礼物送给五位老前辈和这位收藏家。这件特殊的礼物是当年医疗队凯旋归来时的合影照,拿到这张黑白模糊的老照片,五位老人几乎同时流下了眼泪。这时唐山市民陈昆拿出一面写有“赠医院:救死扶伤,永生难忘”的锦旗送到高保山手中,握着高老的手激动地说:“没有你们淄博人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命是淄博人给的!”。曾在淄博接受治疗的唐山丰南区市民董满兰是冒雨赶来的,她一边抹着泪一边讲述着她在淄博的经历:“我不医院了,当时我只有12岁,我医院的,医院的人特别好,因为生疏和恐惧我就不停的哭,护士就不停的哄我,她们下了夜班都不回家,轮流陪我玩,给我喂饭,都哄着我吃饭,医院里有对30岁左右的夫妇还想收养我,但我就是想家,想家里的人到底怎样了,等到我就要回家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离不开淄博人了,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我才能笑出来。回到唐山后,当我的母亲找到我时,她一把拽过来,搂的我喘不动气:“我的老闺女,你还在,你还在.......”当时我母亲以为我不在了,我的命也是淄博人给的.......”。董满兰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大哭了起来,在场的所有人都流下了眼泪......“说实话,我对不住唐山人.......”高保山哽咽着说:“我们到的当天晚上,收治的第一个病人是六岁左右的小女孩,在夜光下看上去比较瘦小,头上梳着两条小辫,其中一条小辫上的头绳已经松脱,散落的头发很湿,不知是汗水,泪水还是在湿泥地上污染的脏水。身上穿的短裤,汗衫粘满了泥土,面部灰暗没有表情,昏迷状态,双手不由自主的乱抓乱划。我用手灯仔细给她做了检查,发现下肢多处受伤创面已经发紫变硬,左下腹部隆起,考虑受伤的主要部位在左髂部,初步诊断是埋压伤,腹膜炎,脱水性休克。当时我给她注射了一支—2,还没来得及输液和采取其他抢救措施,就眼看着她死在了我们这些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面前。凭我多年来处理各种创伤经验,只要处理及时,我绝对有能力从死亡线上把她拉回来。仅仅因为时间仓促,医疗条件太差,使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匆匆而来又匆匆走了。虽然事过多年了,每想起此事,我心里既难过又内疚,眼睁睁看着这个来世不久的孩子被地震灾害夺去了生命。”高老在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数度哽咽的说不出话来,仅时间和医疗条件的限制,限制住了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外科医生救治生命的权利,让老人内疚一生。“第三天晚上,我们还收治了一名双下肢挤压伤病人。这是一位20岁左右的男青年,右下肢伤情较轻,但左下肢从膝关节以下皮肤大面积撕脱伤,胫腓骨开放骨折,部分肌肉断裂坏死,大量蝇蛆布满整个创面。用镊子稍拭伤口,那些蝇蛆很快钻入创伤深处躲藏起来,有的蛆虫钻进骨髓腔内来回游动。虽然遇到过不少被蝇蛆污染的伤口,但多达数百条蛆虫污染如此特大面积的伤口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病人体温39度以上,四肢湿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这显然是伤口感染所致的脓毒败血症所引起的休克,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病人很快就会死亡。我们当机立断,由我主刀,两人用手电筒当无影灯,两人扶持病人双上肢,有的负责测血压和脉搏。在没有麻醉师和电源供应的情况下,用我带来做开颅用的线锯顺利完成了截肢手术,终于把这位无名无姓的伤员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说到这个故事时高老的情绪才稳定了下来。这时一片掌声响了起来.......“我说一下我感受最深的一个故事吧.......”牛振江接过话题:“当时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接收了一名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左胳膊上一个大口子,蛆虫不断地往外涌,我先给他清创,一看伤口深到骨头,那是我们到的第三天吧,那时麻药就用没了,我要为那个小伙子刮骨疗伤,没有麻药是非常疼痛的,可那个小伙子一声都没有吭,唐山人民真的是非常坚强的!”“说到咱唐山人,我是最有感触的,这是我第三次来唐山了,第二次来是地震后的第二年的九月,医院治疗的高位截瘫的中年夫妇回家。医院收治了45名唐山伤员,我回去后立马参加了伤员的护理工作。这对徐姓夫妻在不同时间被救起,在不同医院,在医院里相遇才知道彼此都活着。一年以后,夫妻俩病情稳定,由我送他们俩返回唐山,同事们把我们送上火车,在车上我喂他们吃饭,他们都没有胃口,我就跟他们说活着就是胜利,回家就是幸福!在一路的转运中,只要我说请大家帮一下唐山的伤员,无论是车上的旅客还是车站上过往的行人,都会涌上来帮着抬轮椅的。到了唐山,一直沉默寡言的丈夫喃喃的说,哪里还有家呀......妻子则抱着我大哭,孩子没了,家没了,是你们的照顾让我们活下来,我都没有能力感谢你们呀!我嘱咐他们一定好好活着,我会来唐山看他们的,可这一晃就是40年......在12年时候,我去四川旅游,特地去了趟北川地震遗址,在那里我碰见两位唐山人,是两位中年男子,是从他们说话的口音中听出来的,这是我第三次接触唐山人,我就跟上他们问他们是唐山的吗,他们说是呀,我说我当年参加过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他们没等我说完就把我抱住了,两位男子汉哭着说碰见恩人了,虽然那两位家里没有人伤亡,可对地震记忆犹新,仍然满心感激曾经救助过唐山的人,其中一人跑到附近的茶馆给我端来一杯清茶,两人非得敬我一杯茶,让我感动的无言以对,当年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没想到唐山人是那么重情重义阿!”薛玉香的故事让所有人都抽泣了起来。“我是小儿科科护士,那时在唐山我们最幸福的事就是接生孩子,每当一个孩子在废墟上诞生,我们的心呀,那叫个乐,我最喜欢做的就是把刚出生的孩子抱在怀里......”于晓华抹着眼角的泪笑着说她当年最快乐的事,也把气氛缓和了回来。“看看今天的新唐山,我振奋呀,不仅为咱坚强的唐山人振奋,更为这个城市振奋!废墟上建设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市,让我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看到另外一个美丽的唐山,我心里踏实呀,圆了我四十年的牵挂。”少言寡语的丁昌鸿老人激动地说。这时坐在老人们对面已经泣不成声的董满兰站了起来:“感谢你们,感谢淄博人,我代表受伤的唐山人感谢你们!我给你们鞠躬了!”。董满兰深深的一躬,让在座的所有人的心拥抱在了一起!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域,但在这一刻,他们却对天灾面前的自强不息有着深刻的共鸣和体会。在座谈会现场,医院的5名曾参与过救援的医护人员还是座谈市民,说到救援,谈起那曾经难忘的岁月,他们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然而,每一次哽咽之后,座谈会现场总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在近3个小时的座谈中,唐山市民与淄博的5位老“队员”回忆了地震中的情形,他们互留联系方式,表示一定将唐山与淄博的深情厚谊延续下去!一枝黄菊圆一生心愿7月26日8:30,在唐山市民陈昆的带领下,“重走地震救灾路”的五名老同志,还有随行的记者,来到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一声声庄严的小号从公园喇叭中传出,整个公园庄严、肃穆。于晓华、薛玉香两人紧紧拉着双手,她们有些紧张。走进公园的门口,不远处就是矗立着的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这面墙由5组13面墙体组成,镌刻着在年唐山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每一面墙似乎都在诉说着当年天灾的无情。墙根下已经摆满了鲜花,隔几步都会有人伫立在墙下默哀,不同的花束搭着不同的挽联,“父母大人安好”,“姐姐你好”,“哀思吾儿”,“我想你”......简短的话语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让多少骨肉天地分离,这就是灾难后的悲剧......高保山、丁昌鸿、牛振江、薛玉香和于晓华每人手持一支黄菊,走到纪念墙前,三鞠躬,将鲜花放到了纪念墙角。“看到这些曾经逝去的遇难者,我的心里充满着悲痛,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岁月.......”牛振江说着掩面而泣。激动的于晓华汗毛都竖立了起来,在这个庄重的时刻,各种情绪一下子涌了上来,她不知道如何表达,只知道抹眼泪。老人们在当地媒体的陪同下,参观了纪念水池、地震遗址博物馆以及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地震遗址,跟随讲解员的声音,又一次回顾了他们在当年奔赴唐山救援的经过。讲解到地震遗址博物馆的抗震救灾医疗队专题,当他们看到有关全国抗震救灾医疗队的影像资料时,五位老人相拥而泣,似乎又回到了他们奉献青春热血的那个年代......走出博物馆,一行人来到刻有“永远的记忆”的石碑下,高保山老人代表淄博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代表淄博人民为一直陪同左右的唐山市民陈昆端上一碗淄博的山泉水,请陈昆喝一碗淄博的水,并将一只代表淄博特色的雨点釉的陶碗送给陈昆留作纪念。“40年前,刚下手术台的我匆匆地跳上了去往唐山的火车,在那个惊心动魄破的日子里,带着我对国家和党崇高的信仰,咬牙与唐山人民克服了一次次磨难。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四十年前,我虽然离开了唐山,但时间却给我留下了很多。留给我的是我一次次的思索,是关于唐山现在如何的思考;留给我的是惊心动魄的回忆,是饱含着唐山人民自强不息精神的财富。今年,我85岁了。随着岁月时光的流逝,我慢慢体会到时间,在一个老人身上留下的印痕。我的腿脚有些不便,听力也开始直线下降,但我仍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再次看到唐山。这个遗憾这些年一直伴随着我,今天的我圆梦了。我看到了唐山的高楼大厦,看到唐山的宽敞街道,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新唐山背后广大群众的坚强。今天,我将我们家乡的水和家乡的碗带给唐山人,淄博——唐山,我们永远都是一家人!”。高保山老人握着陈昆的手激动的说的这番话再次让众人落泪......12:00,在唐山地震遗址公园门口的雕塑处,“重走地震救灾路”活动一行合影留念。就在拍照期间,路过的一位中年女士主动上前打招呼,问是不是当年来唐山救人的,薛玉香告诉她们是当年参加唐山抗震救灾医疗队的,今天来纪念唐山地震40周年,也来回忆一下当年的战斗情景,话还没说完,那位女士就紧紧的抱住了薛玉香和于晓华大哭了起来:“恩人啊,见到恩人了!”。伴着公园内悲壮的小号声,园里响起一片掌声.......那一刻,唐山人的心和淄博人的心拥抱在一起!两天,一千多公里的行程,圆了5位老人40年的心愿和牵挂。抚今追昔,一晃40年,对一个人来说,那是半生的经历;对一座城市来说那是一次新生和蜕变;对一名医生来说那是他们事业的全部。因为他们是医生,他们义无反顾地跳上火车;因为他们是医生,他们和灾难殊死搏斗;因为他们是医生,他们和人民生死与共!医院正是由这样的老医生、老专家、老学者,医院人仁爱忠诚、厚德正直、医院精神,他们不仅传承了医院的文化,代表了我们医生救死扶伤的形象,更是我们这座城市的名片,因为他们,淄博——唐山,两座城市紧紧的拥抱在一起!白颠风是怎么引起的白斑疯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ys/128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