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4%,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患者腿部血管凸出皮肤表面,成“蚯蚓状”,常伴有皮肤瘙痒、色素沉着、肿痛,甚至溃烂、破裂出血等,影响腿部美观及日常生活。超声引导下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病人立即下床活动,正常饮食。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无痛、无手术切口、恢复时间短等优势。我院超声科在郭利军副主任医师带领下,从年7月开展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目前已完成此项手术近百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是由于大隐静脉反流或穿支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下肢浅静脉曲张指病变仅局限于下肢浅静脉者,其病变范围包括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绝大多数病人都发生在大隐静脉,临床诊断为大隐静脉曲张。 硬化治疗术前曲张的下肢静脉血管 超声下曲张的下肢静脉血管 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多由于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隐腘静脉瓣功能不全导致的浅静脉血流反流,下肢静脉压力增高引起。下肢交通支静脉反流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其次,先天性的静脉壁薄弱也是重要原因,患者常合并有周身或局限性的静脉壁缺陷,在静脉压力增加的情况下,便产生静脉的迂曲、扩张。长期站立、肥胖和腹腔压力等因素都可增加静脉压力,均会增加静脉曲张发展发生的可能。 静脉曲张有什么危害早期表现为下肢酸胀不适及钝痛感,同时有肢体沉重感,易乏力。多在久站后上述感觉加重,通过平卧、肢体抬高则可缓解。病变中后期,静脉壁受损,静脉隆起、扩张、迂曲,呈蚯蚓样外观,以小腿内侧大隐静脉走行区明显。病程长者,肢体皮肤则出现营养性改变,如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等,甚至形成湿疹及溃疡。随着病情的演变,可以伴随血管走行部位的疼痛、下肢肿胀、淤积性皮炎、浅静脉血栓等症状。尤其是足背、踝部、小腿下段,严重时或外伤后皮肤溃烂,经久不愈。任其发展,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险。 术后成团静脉丛消失、皮肤色素消退溃疡愈合 患了下肢静脉曲张,该如何治疗轻度曲张者可采取保守的弹力袜穿戴治疗,但该方法不能根治疾病,只能延缓病情发展。 下肢静脉曲张的传统手术方法是高位结扎剥脱术,通俗称为“抽筋”,即在大、小腿上切多个切口,分段把大隐静脉抽剥出来。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也严重影响了下肢美观,给患者造成了的心理负担,尤其年轻女性患者,因腿部疾病,夏天连自己喜爱的短裙也不能穿。 硬化治疗是指将硬化剂定向注射于皮内、皮下和(或)筋膜内(穿通静脉)的曲张静脉内,使曲张静脉内皮损伤,产生无菌性炎性反应,随着炎性反应的修复,达到静脉闭合,使血管不能再通,最终使其转化为纤维条索状组织的技术,这一过程称之为硬化治疗技术。目前常用的硬化剂是聚桂醇注射液。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在超声引导下将聚桂醇泡沫注入曲张的静脉内,此方法安全、可靠,实时显示,可避免盲目将硬化剂注入皮下及肌肉内,同时可根据超声表现决定硬化剂的使用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适应症(1)适用于隐静脉(大隐静脉和小隐静脉)、穿通静脉功能不全、网状型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 (2)其他外科治疗或微创治疗后残余的曲张静脉。 (3)复发、新生静脉曲张 治疗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已知对硬化剂过敏;患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长期制动和卧床;已知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血管发育畸形;拟治疗部位感染或严重全身感染。 (2)相对禁忌证(建议术者对患者进行获益—风险评估后进行操作):妊娠期妇女;哺乳期妇女;患肢合并严重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严重过敏体质;高血栓栓塞风险;全身情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表浅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既往行泡沫硬化剂治疗后出现包括偏头痛在内的神经功能不全者。 术后2年,患肢曲张静脉完全消失,皮肤无瘢痕 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患者无需休养,可以随时返回日常生活。在硬化治疗后的头三天内,患肢需要穿医用弹力袜,之后45天白天穿晚上取下。患者也应该保持活动,以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但是不建议剧烈的跑步和举重等有氧运动,患者也不应该在几天内飞行。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由于费用少、操作简单、微创、疗效较好,仅仅在超声引导下扎几针既能达到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目的,术后无明显瘢痕,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方法中真正的超微创手术。 总编:汤文平 审核:杨劼臻 责编:杨伟 编辑:刘亚菲 稿件来源:超声科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yf/152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