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403/8811252.html

点上面“无障碍”了解更多咨讯,点右上更多分享给好友

第一单元:伤筋概论:

细目一:概论:

要点:伤筋的概念:

凡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筋络、肌肉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或因不慎而跌仆、闪挫,或体虚、劳累过度以及持续运动、经久积劳等原因,所引起的功能或结构异常,而无骨折、脱位或皮肤破损者,均称为伤筋。

细目二:病因病理:

要点一:损伤的分类:

a、不论治疗与否,均按受伤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伤筋和慢性伤筋两类。

b、急性伤筋又称新伤,受伤时间在2-3周内,分为扭伤和挫伤两类。

c、慢性伤筋又称旧伤,受伤时间在2-3周,分为陈伤和劳损两类。

要点二:损伤的概念:

损伤是人们最常见的疾患之一、是因外来暴力作用于人体而使之受伤的总称。它是由外界刺激突然作用于人体,引起组织器官在解剖或生理上的紊乱,且伴有局部及全身性反应。轻者妨碍日常工作与生活,重者威胁生命。

要点三:扭伤的概念:

肢体因外力扭转、牵拉,或肌肉猛烈收缩,使关节周围的筋络、肌肉受到损伤者,称为扭伤。

细目三:临床表现:

要点一:急性损伤的临床表现:

a、有典型外伤史,发病急骤,以疼痛,瘀肿,功能障碍为主症。

b、压痛点明确且固定,剌激拒按。

c、有反身性肌紧张,筋断裂时可发生异常活动或畸形。

要点二:慢性损伤的临床表现:

a、无明显损伤史,多与职业有关,常发生在关节肌腱附着处。

b、发病缓慢,病程长,多无法确定发病的时间,时好时坏,时轻时重,每遇劳累或单一姿势持续过久而回加剧,稍活动后减轻。

c、多为酸痛,困痛,压痛广泛且不固定,喜按,肌束多成条索状改变,弹性降低。

要点三:陈旧性损伤的临床表现:

a、有急性损伤史,病程长短不一。

b、疼痛多为隐痛,钝痛,用痛,缠绵不愈或反复发作,每劳累或天气变化时加重。

c、喜热,得热后自沉舒适。

d、损伤局部变硬,有肿用,压痛或挛缩,

e、局部皮肤粗糙,干涩无光泽,皮温低,因粘边或挛缩等导致功能障碍,有时可出现畸形愈合。

第二单元:上肢部伤筋:

细目一:肩关节周围炎: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本病的形成,多因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筋失濡养;或因汗出当风,睡卧露肩,感受风寒湿邪,经脉拘急;慢性劳损或外来暴力所致的急性损伤(气血瘀滞),未作彻底治疗等因素所致。

b、病理:其病理改变为肩关节周围筋肉组织的退行性病变表现力、痉挛、挛缩、粘连、腱鞘肿胀、肥厚活肌腱与关节囊紧密结合,限制了肩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后期可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和肩关节严重粘连,其运动由肩胛骨所代替。

要点二:临床表现:

a、病史:多有肩关节劳损,外伤或感受风寒湿邪病史,多见于今5岁以上非体力劳动者,女性多于男性,因此又称“五十背”

b、症状:疼痛和活动障碍为主症,因此又称冻结肩,分为疼痛期,粘连期剧烈,肿胀明显,日轻夜重,常影响睡眠,后期,肩部疼痛辣轻,但活动障碍显著。病程愈长,活动障碍愈明显。常不能完成穿农,洗脸,梳头,触摸对侧肩部等动作。

c、检查:触诊时,常可在肩峰下滑囊及三角肌下滑囊部、肱二头肌长头腱沟、三角肌后缘、冈上肌与冈下肌附着点,以及肩内腧、肩贞、天宗穴等部位找到明显压痛点。当肩关节被动外展时,肩部随之高耸,此时一手触摸住肩胛骨下角,一手将患肩继续外展时,可感到肩胛骨随之向外均受到严重限制。病程较久者,由于疼痛和废用,肩部肌肉广泛性萎缩,以三角肌最为明显,肩峰突出。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早期应以舒筋通络,祛瘀止痛,加强筋肉功能为主;晚期则以剥离粘连。滑利关节,恢复关节活动功能为主。

b、施术部位:伤侧肩关节周围,肩胛部及上臂。

c、主要穴位:肩髃、肩贞、肩井、肩三腧(肩中腧、肩外腧、肩内腧)、天宗、秉风、缺盆、极泉、巨骨、曲池。

d、施术手法:推、揉、滚、搓、拨、动。

e、手法操作:患者取坐位(体虚者可取卧位),术者立于伤侧。分推抚摩肩部法、揉滚肩周上臂、揉拨肩胛周围、按摩俞穴痛点法、被动运动肩部法、叩搓牵抖上肢,多指捏拿肩部结束。

  手法操作:患者端坐或卧位,医者立其伤侧。沿手臂推至肩臂数次;双掌在患肩前后内外分推及抚摸数遍;指揉患肩及上臂数分钟,上臂外展并前后活动,滚揉肩周及上臂五分钟;掌跟揉肩胛周缘及背面数遍;指拨附着于肩胛骨上的肩胛提肌、菱形肌、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大圆肌数遍;用单手中间三指由肩胛内侧插入肩胛前方拨离肩胛下肌数遍;双拇指对点、按揉中府与天宗,肩贞与肩内腧;拇指重揉压肩外腧、秉凤、巨骨、缺盆、肩盂、中指拨极泉;拇指揉压肩部痛点各半分钟;做患肩屈伸、收展、提拉、环转活动。根据方向的运动障碍的情况选择运用。

  推肩拉肘内收法:医者立于患者健侧后方,一手按住健侧肩部,另一手从健侧胸前托握患肢肘部,缓慢的极度内收用按肩峰的手,握成空拳,叩击患肩周围数次,抚摸患肩在放松内收动作。

  前屈后伸捏筋法:医者立于伤侧,一手托起肘部,做前屈、后伸,另一手在患肩后伸位时捏拿肩前的肌筋,前屈位时,捏拿患肩后的肌筋,注意捏拿时不能使筋从手中滑脱,应有一种牵拉感。

  叩肩揉搓扛动法:医者用肩扛住伤侧上臂,使其外展,双手叩于患肩前后揉搓至透热,同时使患肩的外展到最大限度。

  下拉上提牵伸法:医者一手前臂插入患者腋下用力向外上方托扳,另一手握患肢腕部,在内旋位用力向下牵拉数次;再用双手握住患侧肘部,在前屈位缓缓用力抬高、上提幅度渐增。

  叩肩托臂后伸法:患侧屈肘,肩关节后伸,医者肘窝抵住其肘下部,左右手食指交叉至于肩上部,用力向上抬肘,使肩关节过度后伸。操作时应使肩关节尽量内收,以防损伤肩周软组织。

  后伸摸脊动肩法:医立于伤侧,一手固定肩部,另一手托握肘部,先将上肢缓慢后伸数次,而后使屈肘在轻度后伸位用手由下向上触摸腰背脊突数次,已患者能忍受为度。

  环转活动肩部法:医者立于伤侧后,一手固定肩部,另一手握其腕部做环转运动数次,幅度由小到大,已患者能忍受为度。

  叩撮牵抖伤肢法:医者立其伤侧,用双手空拳相对适度用力,上下往返叩击上肢数次。最后拇、食二指捏拿肩井穴,多指捏拿颈部数次。

细目二:肱骨外上髁炎:

要点:病因病理:

a、病因:本病的发生多由于前臂长期反复的旋转活动,或一次剧烈过度旋转引起。亦可由于前臂在旋前位时,腕关节的反复背伸活动,肱骨外上髁附着处的伸腕肌腱过度受牵拉,而发生劳损或扭伤。

b、病理:由于反复损伤,腱纤维的肱骨外上髁部发生撕裂、出血,形成骨膜下血肿,继而机化、骨化,产生肱骨外上髁骨质增生。因其为透明样变性缺血,故又称缺血性炎症。有时伴有关节囊裂,关节滑膜因长期受肌肉的牵拉刺激而增生变厚,当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时,滑膜可能被嵌入肱桡关节面之间。亦可发生肱桡韧带松弛、桡尺近端关节轻度分离,致桡骨小头脱位。

要点二:临床表现:

a、病史:本病多发生于青年以后,无明显外伤史,但与一定的职业、工种有密切关系。

b、症状:初期常感觉伤肢疼痛乏力,逐渐发生肘外侧疼痛,多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加重。在重复损伤动作时,疼痛亦加重(其疼痛性质为酸痛或刺痛),偶可向前臂或上臂扩散。严重病例,则出现腕部和手部无力,甚者拿在手中的物品自行脱落。

c、检查:

1、肱骨外上髁后外侧、肱桡关节间隙、桡骨小头及桡骨颈外缘可触摸到明显的压痛点,亦可触及前臂上段桡侧的筋肉组织轻度肿胀、压痛或僵硬感。有时可在肱骨外上髁处摸到骨质增生的锐利边缘,压痛甚剧。

2、肱骨外上髁炎试验(先让病人屈肘、屈腕、屈指,前臂旋前,然后缓缓伸直肘关节,肱骨外上髁部即出现疼痛)阳性。

3、抗阻力伸腕试验、抗阻力前臂外旋试验,均可出现肱骨外上髁处疼痛。

4、X线检查偶可显示骨膜不规则,或骨膜外有少量钙化点出现。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舒筋活血,剥离粘连,消炎止痛

b、施术部位:伤肢肘部及前臂背面桡侧。

c、主要穴位:缺盆、极泉、肩髎、上臂桡神经点、曲池、扭伤、手三里、合谷等穴。

d、施术手法:滚、揉、搓、动、拨、理。

e、手法操作:推抚摩滚肘部放松、搓擦捏拿肘部活血散瘀、回旋伸肘顶推整复、弹拨推理舒筋、按摩腧穴痛。

  手法操作:患者端坐,医者立其伤侧,在患肢内旋位至下而上推抹患处数分钟;滚揉伸腕肌与肱骨外上稞数分钟;上述部位反复做揉搓纵擦、捏拿法热数分钟,以活血化瘀。

  回旋伸肘顶推法:医者一手握拿患侧肘部,拇指在外侧按压痛点近端,余四指放在肘内侧,另一手握拿腕部,拇指至于桡骨经突部背侧面,余四指头至于掌面;屈肘重复内旋伸肘,待肘关节将要伸直时,在牵引下迅速外旋,使肘过伸,推肘之手用力顶推(拇指压紧肱骨外上稞),听到咯吱声屈屈肘关节,肱桡关节滑膜嵌吨极桡骨小头半脱位既可整复,易可用于桡侧伸腕肌腱周围组织粘连者。

弹拨推理肘部法,医者一手握患侧腕部,屈肘九十度,另一手托握肘部,拇指至于桡骨小头前方。屈肘时拇指由桡骨小头前方向后弹拨;伸肘时拇指由肱骨外上稞后方向前推拨,重复数次。随着肘关节的屈伸活动,由下向上推理前臂上端伸腕肌腱。

  按揉上述腧穴及痛点

急性伤,施手法后肘部制动1周。

细目三:腕关节扭伤: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多由于不慎跌扑,脘关节突然背伸,手掌着地,或提物不慎,致使筋脉受损,气血凝滞

b、病理:腕关节过度背伸,则伤桡腕掌侧韧带;过度掌屈腕关节,则易损伤桡腕背侧韧带;过度尺偏,则伤腕部桡侧副韧带;过度桡偏,则易伤腕部尺侧副韧带。同时关节囊及经过腕部的肌腱亦受到牵扯而致损

要点二:临床表现:

a、病史:腕关节扭伤,多有明显的外伤史。

b、症状:伤后出现腕部无力,腕关节活动不灵。轻伤,一般无明显肿胀,疼痛不甚,仅在大幅度活动腕关节时始有疼痛。严重扭伤,可间腕部肿胀、疼痛较重,不能活动腕关节或活动时疼痛加剧。

c、检查:将腕关节用力掌屈,背侧出现疼痛,则说明腕背侧韧带与腕伸肌腱损伤;反之,则为腕掌侧韧带或腕屈肌腱损伤。如将腕关节用力向尺侧偏斜,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则为桡侧副韧带损伤;反之,则为尺侧副韧带损伤。如腕部各个方向的活动均出现疼痛,而且活动明显限制,则说明是韧带、肌腱等的复合性损伤。损伤局部有压痛或触及筋肉组织异常改变。严重的病例,可拍X线片,以资鉴别。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b、施术部位:患侧上肢,以腕部为主。

c、主要穴位:少海、通里、神门,尺泽、列缺、太渊,泽间(尺泽与曲噪之间)、内关、大陵、合谷、阳溪、手三里、曲池、阳池、外关、三阳络,后溪、阳谷、小海。

d、施术手法:摩、揉、按、拿、拨、动。

e、手法操作:单掌摩揉腕臂、按揉腧穴镇定止痛、拨筋动腕牵指。

  手法操作:单掌抹揉患侧损伤部位,已腕为主;拇指寻经按揉相应穴位,双手多指握拿患腕一分钟;指拨患肢大筋,以麻胀传至手指为佳;轻揉弹拨患腕处筋肉数十次,做各个方向的动法,牵抖腕部,捻转揉牵抖五指,搓揉伤肢数遍。

细目4: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经常作拇指内收和腕关节的尺偏动作,使拇伸短肌和拇长展肌肌腱与骨性纤维管的壁长期摩擦,反复的机械性刺激,可引起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b、腕背侧韧带失去光泽,组织充血,有细胞侵润,初期腱鞘水肿,以后逐渐增厚呈纤维变性,致腱鞘变狭窄。早期肌腱发生水肿,以后因受挤压而逐渐变息,但其上下两端可增粗,甚至发生肌腱纤维的摩损或撕裂。个别病例偶可发生桡骨茎突部骨膜炎,出现局部增生或硬结。

要点二:临床表现:

a、病史本病多发生于成年女性,起病缓慢,亦有因用力过度而突然病者。早期症状仅觉局部酸痛。

b、症状:腕部桡侧疼痛、无力,活动受限制,拇指内收、尺偏时疼痛加剧。有时疼痛可向下放射到手指,向上放散至前臂或上臂。严重病例,病程久者可出现大鱼际肌萎缩(由于废用引起)。

c、检查:检查可见桡骨茎突部轻度肿胀、压痛明显,皮下可触及与软骨相似的豆状(似黄豆或绿豆状)硬结。严重病例,拇指外展和背伸时,能触及摩擦音,个别病例亦可出现弹响声。屈拇握拳尺偏试验阳性。X线检查一般正常。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活血祛瘀,消炎止痛,疏通狭窄,恢复肌腱滑动功能。

b、施术部位:伤则桡骨茎突部周围。

c、主要穴位:曲池、阳溪、合谷、偏历、列缺、大鱼际等。

d、施术手法:滚、揉、弹拨、理筋、拨伸。

e、手法操作:推滚揉搓腕部以热感为度,拨伸屈腕弹理、按摩经络腧穴。

  手法操作:患腕垫枕,掌面朝下。推、滚患腕,揉擦桡骨胫突部发热。反复拔伸患腕,随后尺偏,以拇指弹拨桡骨胫突部痛点数十次。揉拨大肠经前臂端,点按缺盆,弹拨腋神经与上臂桡神经点,点压曲池、列缺;揉拨阳溪、合谷。

第三单元:脊柱部伤筋:

细目一:颈椎病: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反复扭挫伤、风寒湿邪侵袭、长期慢性劳损和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形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b、病理:

1、颈椎移位使锥孔变窄,椎管径发生改变,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产生临床症状与体征。

2、椎体缘、关节突、钩椎关节骨赘形成。若骨赘发生于椎间孔或椎管附近,可产生神经根椎动脉或脊髓受压症状。

3、椎间盘与椎间韧带的退变。椎间盘的退变是发生颈椎病的基础,也必然引起附近的后关节及其关节囊、椎间韧带发生相应的改变。

4、脊髓和神经根的变化。因脊髓长期受压,可出现脊髓变性软化,导致难以恢复的损伤。神经根因长期受压而发生变性反应,出现肢体麻木及运动障碍。

5、由于颈椎骨折,可造成出血、水肿,或碎骨片移位,波及到椎间孔或椎管,直接压迫颈神经根或颈脊髓。骨痂的形成使椎管、椎间孔发生狭窄性改变,也会产生脊髓、神经根的受压症状。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发病:患者往往因颈部过劳、扭伤或寒冷刺激使症状加剧或诱发。

b、症状:以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最为常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如下类型。

1、颈型:颈椎各椎间关节及周围肌肉损伤,导致颈肩背酸胀、疼痛、僵硬,不能做点头、仰头及头颈部旋转活动,呈现出斜颈姿势。

2、神经根型:颈丛神经和臂丛神经受压,造成颈项、肩胛上背、上胸壁、肩臂和手部放射性麻木、疼痛无力和肌肉萎缩,感觉异常。

3、脊髓型:颈部脊髓因受压缺血、变性,导致脊髓传导障碍,造成四肢无力、走路不稳、瘫痪、大小便障碍等。

4、椎动脉型:钩椎关节退变、增生而压迫椎动脉,致使椎动脉、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共血不足,造成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猝倒。颈部测完季后伸到一定位置,则出现头晕加重,甚至猝倒。

5、交感神经型:颈交感神经受压,造成心律异常、假性心绞痛、胸闷、顽固性头痛、眼痛、视物模糊、眼窝发胀、流泪、肢体发凉、指端红肿、出汗障碍等症状,即霍纳尔氏综合征。

6、混合型:临床上同时存在上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体征者,即可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

c、检查:

1、检查颈项活动幅度是否正常。

2、触诊: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患锥后方项韧带剥离、钝厚、压痛、或有条索状硬物;转头受限或有僵硬感;患椎棘突旁开1横指处可有压痛,并放射至上侧上肢。

3、肢体有无发凉、肌萎缩及肌力肌张力异常等情况。

4、椎间孔压缩实验、闭气缩肛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实验是否为阳性。

5、颈神经分布区的痛觉、触觉、温度觉有无改变,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有无减弱或消失,下肢腱反射情况及病理反射有无。

6、X射线检查:重点观察颈椎生理曲线、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椎间孔、椎间隙、棘突顺列、椎体缘等变化情况。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活血祛瘀,剥离粘连,整复错位,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恢复颈椎的平衡。

b、施术部位:颈肩部及受累肢体。

c、主要穴位:风府、风池、大杼、肩中腧、天宗、天鼎、缺盆、尺三里(小海穴下2寸)、手三里、颈部压痛点。

d、施术手法:点揉、弹拨、理筋、牵引旋转、推、滚。

e、手法操作:推磨滚揉颈肩法、按揉拨理腧穴法、拨伸摇颈理筋法、疏通上肢拿肩法。旋转扳提顶推法、仰卧拨伸旋转法,枕颌布袋牵引法。

  手法操作:推抹项部,滚揉数分钟,活动头颈部数次;点揉风府至大椎;点揉弹拨大竹至天柱,重点在酸痛处施术。点压肩中腧、天中、肩外腧等穴,拔伸颈部,在轻度牵引下,先健侧后患侧旋转;在转回中立位做前屈后伸数次,牵引颈侧部肌肉,疏通伤肢经络,拿捏颈肩部,点压天顶、缺盆,中指弹腋下大筋,拨揉手三里、尺三里、牵抖患肢数次。多指捏提肩颈数次结束。

细目二:落枕: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本病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颈部党风所致。

b、病理:睡眠时姿势不良以致颈部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肩胛提肌长时间受到牵拉而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使肌肉痉挛、强直而产生疼痛;或睡眠时颈部暴露在外,颈部当风,局部血液循环减弱,代谢产物不能及时随血液排出,使局部代谢物浓度增高,刺激肌肉,引起肌肉痉挛、强直而疼痛。

落枕属于“痹症”范畴,由于颈项部受风寒外邪侵袭,阻滞经络,引起气滞血瘀,淤血痹阻经脉,则颈项疼痛,转展不利。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发病: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b、症状:早晨起床时即感到一侧或双侧颈项部疼痛,活动困难,局部僵硬,头歪向患侧,颈部活动时疼痛加重,疼痛有时可牵涉到肩背部。

c、检查:

1、胸锁乳突肌呈痉挛状态,严重者可累及斜方肌和肩胛提肌,可触及条索状的肌束,局部压痛明显。

2、颈部活动明显受限,尤以向患侧旋转困难为甚。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舒筋通络,解痉止痛。

b、施术部位:颈肩项背部,以伤侧为主。

c、主要穴位:风府、凤池、风门、肩中腧、天宗、肩井、缺盆、扭伤、落枕穴。

d、施术手法:推、揉、滚、拿、按、牵引、回旋等。

e、手法操作:推揉滚拿颈肩法,扣颈抱肘拔伸法、牵提回旋颈部法、按揉捏那腧穴法。

  手法操作:上下往返推抹颈肩背部数十遍,小鱼际滚数分钟;捏拿颈肌,由内向外捏拿肩颈部;急性期先点患侧肩井穴。

  叩颈抱肘拔伸法:患者站位,双手食指交叉叩于颈项部,医者立其后,以一侧上胸部顶住患者上胸段脊柱,双手叩握其肘部,协调用力拔伸,颈部多闻及卡啪声。

  牵提并左右旋转颈部数次,点揉捏拿上书穴位各三十秒,点压患侧扭伤穴一分钟。

细目三:胸椎小关节错缝: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外力挤压,扭转用力过猛,或睡眠姿势不当。

b、病理:胸段脊柱受到强大外力的挤压,用力过猛的扭转,或睡眠姿势不当,均可造成胸椎后关节的移位、肋椎关节的错缝或半脱位,而刺激肋间神经或胸神经后支,出现急性背、胸部疼痛。久之,这些错位的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改变,引起慢性背部疼痛。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发病:本病常发生于体力劳动者,多有躯干用力扭转或挤压性外伤史。

b、症状:患者单侧(或双侧)背肌剧烈疼痛,偶有向肋间隙、胸前部及腰腹部的相应部位放射性疼痛,患者常不能仰卧休息,深呼吸或咳呛时剧痛。慢性损伤多有背部酸痛及沉重感,久站、久坐、过劳或气候变化时症状加重。

c、检查:急性期,活动受限;慢性期,触诊患椎棘突偏离脊柱中心轴线,患椎棘突旁压痛,附近肌肉紧张或有硬性索条,棘上韧带肿胀或剥离。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整复错位,舒筋活血,解痉止痛。

b、施术部位:胸背部。

c、主要穴位:扭伤穴、夹脊穴、压痛点。

d、施术手法:以整复手法为主,辅以抚摸、按揉、拨理手法。

e、手法操作:按揉扭伤穴,用双手掌自上而下抚摸、按揉损伤部位数分钟。脊柱旋转复位法、顶背扳肩复位法、按压痛点推肩法、俯卧牵引法、俯卧按压扳提法、立位牵抖复位法。

  手法操作:拇指按揉扭伤穴一到二分钟,双掌抚摸、按揉损伤部位数分钟,待筋肉松软后做复位手法。

  脊柱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医者坐其后,一手从患者胸前握其健侧肩部上方,肘部卡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拇指顶住偏歪脊突。嘱患者配合做前屈、侧弯、旋转动作,待脊柱旋转力传到拇指时拇指用力将偏歪脊突向对策上方顶推,指下有错动感或闻即弹响及复位成功。

  顶背搬肩复位法:患者坐位,医者立其后,一脚踩于凳上,膝部顶于伤处脊旁,双手握拿其双肩向上拔伸。嘱其抬头、挺胸、深呼吸、在吸气末,随即搬肩顶背同时进行,多闻及复位响声。

  按压痛点推肩法:患者坐位,医者立其患侧,一下肢抵紧患侧膝内侧,一手拇指按压背部痛点,另一手放于健侧肩前、两手协同用力按压推肩,将其胸部向健侧回旋至最大限度,拇指下有跳动感为佳。

  俯卧牵引按压法:患者俯卧位,在牵引状态下,医者立其旁,一手掌按压突起的脊突,先缓缓用力在其呼气之末,向前上方猛然推按,即可复位。若未复位,仍可在牵引下用双拇指由上而下逐个按压胸段脊突两旁间隙三到五遍,由上而下沿脊突顺向推按,拇指下有跳动感为佳。

  俯卧按压搬提法:患者俯卧,医者立其健侧,一手掌跟至于疼痛部位,向前按压,一手握患者肩部向后搬提,将疼痛部前后活动数次,手下有错动感为小关节复位或滑膜嵌顿解除。

细目四:胸胁屏伤、(岔气):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多因急性外伤,如提拉重物、姿势不良、用力不当、旋转扭错等造成。

b、病理:多因急性外伤导致胸壁固有肌肉撕裂伤、痉挛,或肋椎关节半脱位、滑膜嵌顿等。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发病:一般均有典型的外伤史,好发于中老年年龄段。

b、症状:一侧胸胁部疼痛,咳嗽或呼吸时疼痛加重,疼痛范围较广而无定处,患者保护性的减少呼吸运动幅度,可伴有胸闷不适。

c、检查:肋椎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受累关节处可有小范围的压痛,相应的肋间隙可见肿胀,触摸时可有压痛或肋间隙稍窄的现象。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行气导滞,通络止痛。

b、施术部位:伤侧胸胁部及背部。

c、主要穴位:期门、章门、日月、膻中、背部痛点。

d、施术手法:推、摩、按、揉、挤、振、叩、擦等。

e、手法操作:推摩揉按胸部法、挤振叩擦胸部法、提臀叩击胸背法、按揉腧穴痛点法。

  手法操作:双掌由上而下推擦、前后分推数遍,抚摸胸胁肩背部疼痛处三到五分钟;双拇指按揉患侧脊旁三至五遍;双掌相对用力上下前后挤压胸胁部数遍震颤挤压数遍;适度用力隔掌空拳或指侧叩击胸胁数十次;双掌横擦胸胁部。

  提臂叩击胸背法:用于中段肋椎关节错位者。患者坐位,医者立其患侧,一前臂由前向后插入患者腋下,向上提拉肩部,嘱其深呼吸,闭气后医者用另一手掌跟猛击背部痛处相应肋间隙上下相邻肋骨角处,一次,再另其深呼吸疼痛即可缓解或消失。拇指压揉痛点极上下。

  拇指压揉上述各腧穴结束。

细目五:急性腰扭伤: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由于弯腰负重、猛然扭转等外力因素,使腰部肌肉等组织收到牵拉、扭转,所引起的急性损伤。

b、病理:脊柱关节发生超出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一过性过度牵扯及扭转,其小关节或周围筋肉组织发生移位、扭转或撕裂,致使组织充血或肿胀,从而引起急性腰痛。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发病: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工作的人和平时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的人。

b、症状:腰部疼痛突然。患者常能指出准确的疼痛部位,严重者腰部活动受限。

c、检查:压痛点与自述疼痛部位相一致,腰肌紧张或痉挛,脊柱侧弯。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祛瘀、解痉阵痛。

b、施术部位:病变局部(腰部)及其压痛点。

c、主要穴位:扭伤、肾腧、痛点、大肠腧、委中、承山等穴。

d、施术手法:推、摩、揉、振、动。

e、手法操作:推揉拨理腰部、压振腰部痛点、捏挤脊柱两侧、按压腧穴动腰、牵引抚摸腰部,屈膝曲髋动腰。

  手法操作:肌肉损伤者点揉对侧扭伤穴一分钟;韧带关节损伤者,压拨人中一分钟;双掌由上而下有内向外分推数遍;双拇指自上而下揉拨脊柱两侧,重点在骶脊肌处,每个痛点揉拨二分钟,顺肌筋方向推理数遍;双掌重叠压震痛点数次,呼气时压震,吸气时抬起;由下腰而上捏挤脊柱两侧背肌数次,双拇指按压两侧环跳、阴门、委中、承山,并嘱患者动腰。俯卧牵引腰部偏向健侧,一分钟后自最大限度时猛牵扯一次,随即抚摸放松;双拇指揉压足三里、阳陵泉一分钟,屈髋屈膝旋腰。

细目六:慢性腰肌劳损: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常因久老和劳伤久不复原造成腰肌慢性积累性损伤。

b、病理:肌肉紧张、小血管收缩,严重的影响腰部筋肉组织的营养与代谢。长期营养障碍使筋肉发生纤维变性,导致慢性腰痛。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发病:部分病例是腰部急性扭伤治疗不当造成,多数无明显外伤史,但与其工作性质和不正确的姿势有关。

b、症状:腰部大面积隐痛或酸痛不舒,患者不能明确的之处疼痛部位。腰部运动受限制不明显。

c、检查:压痛点广泛,但不固定,经反复触压,痛点可有变化。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温经通络、活血散瘀、剥离粘连、舒筋止痛。

b、施术部位:伤侧腰骶部为主,下肢为辅。

c、主要穴位:肾腧、大肠腧、委中、承山等穴。

d、施术手法:推、揉、滚、拿、拨。

e、手法操作:推揉滚挤腰部,分拨推理痛点,捏拿脊柱两侧、叠掌摇摆推按、脊柱背伸滚打、按摩俞穴痛点屈膝屈髋动腰、推擦腰背拿肩。

  手法操作:双掌于脊柱两侧上下纵行分推数遍,掌跟揉、侧掌滚、两掌跟对挤骶脊肌数次;双拇指由上而下左右揉拨骶脊肌,推拨结锁样物,每个痛点揉拨两分钟;纵横捏拿脊柱极脊柱两侧;双掌重叠置于腰四、五脊突两侧,用力左右摆动并上下推按两分钟;让患者脊柱尽量后伸,医者用小鱼季滚打腰骶部及臀部两侧数分钟;点揉上述腧穴数分钟;施以屈髋屈膝动腰法及直腿屈髋动腰法,揉拨阳陵泉、压放器充穴,横擦腰部及腰骶部,提拿肩井数次。

细目七:腰椎间盘突出症: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变与外力损伤等因素引起。

b、病理: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向外膨出,压迫脊髓、脊神经根,引起腰及下至症状。

  1、   根据间盘突出的方向可分为椎体内突出与椎体外突出两类。

  2、   根据腰突的位置及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一是幼弱形、二是成熟型、三是移性型。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发病:多数病例有明显的腰部外伤史,少数仅有过劳、受凉史。本病常发生于20-45岁之间的体力劳动者,男性多于女性。

b、症状:腰部疼痛和单、双侧下肢沿一定的神经路线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c、检查:脊柱畸形,运动障碍、腱反射异常,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挺腹试验阳性,压痛点多位于第4、5腰椎和第5腰椎与第1腰椎之间的棘突旁开2厘米处。

影像学检查:X线正位片:提示脊柱侧弯,椎间隙两侧不等宽,棘突偏斜;X线侧位片:提示腰脊柱生理前凸减小或平直,椎间隙等宽或前窄后宽,椎间隙变窄,椎体缘硬化与唇状或刺状骨赘,椎管内游离骨块,腰骶角变直;X线斜位片:提示病变间隙变窄,或前窄后宽征象;腰椎CT:提示软组织向后突入椎管,偏一侧多见,挤压神经根,偶有钙化影出现;腰椎MRI提示病变阶段椎间盘脱水变性,向后突出压迫硬膜囊、神经根,可基本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要点3:诊断与鉴别诊断:

  以腰三、四;腰四、五;腰五骶一三个不同部位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相鉴别:

  受压神经根:分别为腰四、腰五和骶一。

  压痛点:分别位于腰三、腰四、腰五脊突旁开2cm。

  压痛放射区:腰四放射到大腿前外侧、膝及小腿内侧。腰五放射区沿坐骨神经及其腓支至小腿前外侧,常涉及到拇指。骶一神经放射沿坐骨神经极其筋支到小腿后侧,涉及脚跟和外侧三个脚指。

  感觉障碍:腰三在大腿前外侧、膝及小腿前内侧感觉障碍。腰四在小腿前外侧、脚与第一、二、三指背侧感觉障碍;腰五在小腿后侧、脚外缘与第三、四指背感觉障碍。

  主动运动障碍:腰三伸膝、收髋轻度无力;腰四脚拇指有时全部脚指背伸无力;腰五一至五脚指有时踝关和拇指直屈无力。

  腱反射改变:腰三膝腱反射减弱,跟腱反射正常。腰四膝腱、跟腱反射一般正常。突出物过大时,跟腱反射减弱腰五膝腱反射正常、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其他:腰三脊神经损伤,股神经牵拉实验阳性,X线异常。腰四脊神经损伤,直腿太高实验阳性x线异常。腰五脊神经损伤直腿抬高实验阳性x线异常。

要点4: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

1、拉宽椎间隙,降低椎间盘内压力,增加盘外压力和纵韧带张力,促使突出物回纳,为纤维环裂隙的修复创造条件。

2、改变突出物的位置,消除无菌性炎症,松解粘连,整复后关节错位,解除或减轻对脊神经根的挤压。

3、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供血,促使受压神经根恢复正常功能呢。

b、施术部位:腰臀部及伤侧下肢,以腰部为主。

c、主要穴位:大肠腧、肾腧、腰部痛点、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阳陵泉、绝骨、解溪、扭伤、后溪等穴。

d、施术手法:揉、推、拨、按、滚、叩、抖、拔伸、牵引、动等。

e、手法操作:推揉按拨腰部、晃伸按抖滚腰、揉滚拨理臀部、揉按滚拿下肢、揉按腰髋引伸、扳肩扳髋动腰、揉滚拿叩下肢、推揉牵抖下肢、屈伸回旋牵腰、按揉相关腧穴。

  手法操作:双掌按揉推拨腰骶部极背部,拇指压揉脊柱两侧,肘拨大肠腧,患侧下肢后伸各数遍。

  患者俯卧,左掌按压腰部右前臂托起双下肢左右晃动,幅度由小到大,使腰尽量侧屈,动腰的同时拨揉腰部痛点,然后拔伸牵抖腰椎,掌揉、指拨、肘点臀大肌、臀中肌、立状肌。掌指关节滚臀部二到三分钟。

  患者健侧卧位,医者立其后,双拇指重叠揉拨腰部病变部位二分钟,滚、撮、按压数次,一手拇指底紧腰部痛点另收托握下肢,使髋尽量后伸、前屈。当屈髋一定限度时改为一手搬住膝部,将髋尽量前屈,另手掌底紧骶髂部定点向下推数秒钟,而后两手托握下

肢用力向后拔伸。此法重复多次,对后突单侧性有复位作用,此法称为摇髋引伸法。

  推揉牵抖下肢法:患者仰卧,医者立其患侧,双掌推下肢前外侧数次;从上到下揉数次,拇指拨巨髎、闭关、风市、梁丘、阳陵泉、悬中、足三里、解溪等穴点揉以有得气感为宜。双手托握脚部牵抖下肢数次。

  腰椎旋转复位法:患者面对椅背端坐,医者坐其后,医者一手拇指抵紧偏歪脊突旁,另手经患侧腋下,经胸前握住健侧肩部,两手协同用力,将腰部适度前屈旋转同时向对侧顶推患椎脊突,指下有位移感或卡啪响声为佳。

细目八:腰椎后关节紊乱症: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当腰部突然转动时,造成后关节的错位或滑膜嵌顿。

b、病理:

1、滑膜被嵌夹于腰骶关节面之间,刺激脊神经后支,可出现难以忍受的腰痛。

2、后关节错位:关节囊、韧带受到牵拉、刺激,引起剧烈腰痛,其疼痛程度较滑膜嵌顿较轻。

3、后关节炎:多因前者处理不当,或因椎间盘变性,使关节面的软骨破坏,长期的不良刺激,造成关节突变尖锐,关节滑膜增厚,引起腰部疼痛和僵硬。

要点二:临床表现:

a、发病:常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且多有腰部前曲旋转或扭闪受伤史。

b、症状:腰部剧痛、刺痛或顽固性酸痛,疼痛部位较深且区域模糊,症状之轻重与气候变化有关,晨起时腰部剧痛、僵硬,轻微活动后疼痛减轻,过劳后又使疼痛增剧。休息加重、活动减轻是本证之特征。

c、检查:直腿抬高受限,脊柱后伸活动障碍明显,单侧腰肌呈条索装紧张,患椎棘突偏歪,偏歪棘突旁压痛,多不向下肢放射。滑膜嵌顿时,可产生固定性的腰椎后凸或平腰侧轻位;俯卧时多采用腹部垫枕,拒绝别人搬动。站立时需髋膝关节半屈位、双手扶膝支撑腰部,因腰骶部筋肉明显紧张,压痛点不易查出。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温经通络,舒筋止痛,旋转复位。

b、施术部位:腰部为主,臀及下肢为辅。

c、主要穴位:肾腧、环跳、委中、承山等穴。

d、施术手法:推、揉、滚、拿。

e、手法操作:推摩揉按腰部,腰椎旋转复位,握腕拉臂推棘、腰部垫枕牵伸、推肩扳髋复位。

  手法操作:急性期应轻柔抚摸伤处,三至五分钟,双手拇指沿脊突两侧上下推揉按压数遍,使筋肉松软后再做复位手法。

  腹部垫枕牵抖法:患者俯卧,腹部垫枕。助手两手分别插入患者两腋下,医者两手分别握患者两踝,与助手对抗牵引,持续一分钟后,缓慢松开反复三至五次,在牵引下抖动下肢,使力传至腰部,后关节张开,嵌顿的滑膜得以解除。随后在损伤部位抚摸按揉。

第四单元:下肢部伤筋:

细目一:梨状肌损伤综合症: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

1、多由大腿内旋、下蹲位突然站立或腰部前屈伸直时,骨盆发生旋转,实力撞击受到过度牵拉而致伤。亦可自髋部扭闪时,髋关节急剧外旋,梨状肌猛烈收缩而致伤。

2、劳损或受凉。部分病例可仅有因过劳或夜间受凉,而产生臀部疼痛,小腿外侧麻木,或腓总神经麻痹的症状和体征。

3、梨状肌变异。

b、病理:

1、损伤其病理反应为渗出、出血、肌紧张或筋膜破裂、肌束隆起,或损伤愈合过程中的结缔组织增生、粘连等,使梨状肌上、下空变狭窄,其上、下空所通过的神经、血管受到机械性刺激而发生炎症改变,局部瘀肿、缺氧及功能障碍。久之,则因其臀部及下肢肌肉萎缩和发凉等继发性改变。

2、劳损或受凉此种情况可能与坐骨神经和梨状肌变异有关。若邻近组织器官炎症,使骶1、2神经根或骶丛神经受到刺激,亦可继发梨状肌痉挛,而出现坐骨神经痛。

3、梨状肌变异。由于神经穿过肌腹,当肌束幅度改变、肌肉两束之间隙减小,压迫穿过其间的坐骨神经或腓总神经,而出现下肢疼痛。

要点二:临床表现:

a、病史:本病多由臀部急、慢性损伤史或受凉史。少数病例与邻近组织器官的损伤或炎症有关。

b、症状:典型症状是臀部疼痛,伴同侧坐骨神经痛。轻者,臀部有深在性的疼痛、不适或酸胀感;重者,出现刀割样剧痛,不能入睡,生活不能自理。坐骨神经痛扮演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或前侧、踝、足背至足趾)扩散性疼痛;或有小腿外侧或前外侧的皮肤麻木。咳嗽、喷嚏或大便用力时疼痛加剧,

个别病例疼痛可扩散至腰部,或向小腹部及大腿外侧扩散,亦可出现会阴部不适,阴囊、睾丸抽痛,阴茎不能勃起(与压迫阴部神经、血管有关)。部分病例遇气候变化时加重。极少数严重病例呈强迫体位,走路时身体半屈曲,鸭步移行或跛行。

c、检查:腰部无压痛与畸形,活动不受限。在梨状肌体表投影区,可触及该肌肤呈条索样隆起,压痛明显,并沿坐骨神经放射痛。亦可有梨状肌呈弥漫性肿胀、肌束变硬、弹性差。病久者,伤侧臀部肌肉萎缩、松软、肌张力低。

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伤侧,一手固定股部下段,另手握拿踝部,将膝关节屈曲90度,使小腿外展。此时,股骨大转子外旋,拉紧梨状肌,若臀部与下肢出现疼痛,再将小腿内收,是梨状肌放松,症状减轻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在60度以前痛者,超过60度则疼痛减轻(及说明为非根性体征)。下肢腱反射正常,屈颈试验和颈静脉压破试验均为阴性。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炎止痛。

b、施术部位:伤侧臀部及下肢。

c、主要穴位:伤侧上髎、居髎、环跳、风池、委中、足三里、承山、悬钟、昆仑、阳陵泉、对侧扭伤穴。

d、施术手法:抚摸、推揉、拨、压、动。

e、手法操作:

1、急性梨状肌损伤:按揉臀骶、弹拨理筋、揉压镇痛。

2、慢性梨状肌损伤:按揉拨理滚压、回旋屈拉下肢、揉压穴位、大鱼际部压放气冲穴。

  手法操作:急性期手法以轻柔,顺臀肌纤维方向推摸揉臀骶部数分钟,在滚揉数分钟;与肌纤维垂直方向推拨;顺肌纤维方向梳理滑按数遍;双拇指重叠按压痛点一到二分钟。揉压上述腧穴各三十秒钟,最后牵抖下肢结束治疗。

  慢性期双掌重叠或前臂由后上向前下交替推臀部数遍;揉数分钟;肘拨臀大肌、臀中肌、股骨粗隆后方数次;小鱼肌滚臀部数分钟弹拨梨状肌十余次,使局部发热。双手拇指重叠由上而下揉、拨、按、压坐骨神经路线数遍。拇指拨揉或肘尖按压上述腧穴各三十秒钟,最后滚、叩下肢后侧数遍。

  回旋顿拉下肢法:患者仰卧,助手固定健侧下肢,医者立其患侧,一手握其踝部,另手抚其膝部,将患肢尽力曲屈内收、内旋,并迅速拉直下肢;在中立位顿拉下肢数次。

细目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膝关节的疼痛多发生与肥胖的中老年妇女。产生本病的原因,一是因慢性劳损、受寒或轻微外伤所致,二是由于年老体弱,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致使筋骨失养,日久则使关节发生退变及骨质增生而发生本病。

b、病理:本病早期因关节软骨积累性损伤,道指关节软骨的元纤维变性,使软骨变薄或消失,引起关节活动时疼痛与受限;后期,关节囊纤维化增厚,滑膜充血肿胀肥厚,软骨呈象牙装骨质增生;同时,膝关节周围肌肉因受到刺激而变现为先痉挛后萎缩。总之,其病理改变是一种关节软骨退行变化引起的以骨质增生为主的关节病变,滑膜的炎症是继发的。

要点二:临床表现:

a、病史:本病发病缓慢,多见于中老年肥胖女性,往往有劳损史,发病高峰在50-60岁。

b、症状: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其特点是初起疼痛为发作性、后为持续性,劳累后加重,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膝关节活动受限,跑跳跪蹲时尤为明显,甚至跛行,但无强直;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摩擦音,部分患者可出现关节肿胀。

c、检查:膝关节周围压痛,关节活动弹响及摩擦音,关节挛缩或股四头肌萎缩。X线显示关节间隙变窄,髁间棘变尖,髌骨边缘骨质增生,胫骨关节面模糊及韧带钙化。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滑利关节。

b、施术部位:患膝髌周部位。

c、主要穴位:内外膝眼、梁丘、血海、阴陵泉、阳陵泉、犊鼻、足三里、委中、承山、太溪。

d、施术手法:滚、按揉、弹拨、摇等。

e、手法操作:滚、按揉、拿捏大腿及膝髌周围,按压髌骨边缘压痛点,膝关节摇法,腘窝部操作。

  手法操作:患者仰卧,医者立其患侧。从患肢的髂前上脊至脚背,反复施以推、揉、撮、压、拨数分钟;双掌包揉膝关节一至二分钟,使其透热;掌心至于髌骨上面,以掌的周边着力,旋转捻磨揉动;双拇指顶推髌骨周边同时拨揉髌下肌筋;拇指与其余四指抓揉髌周,并向上提拿数遍,按压气冲、

合定、血海、足三里、行间穴,使膝内有发热感。做膝关节的屈伸,内旋,外旋,牵抖等动法。幅度由小到大,平率由慢到快,根据病情灵活运用。

  患者俯卧,医者立其患侧,从承扶到涌泉反复推、揉、撮、拨、点压,重点在腘窝部,点压其中痛点及委中、阳陵泉、阴陵泉、承山、承扶、太溪、涌泉,膝肿胀者可由下而上推下肢内侧数十次,点揉浮溜、阴陵泉,股骨内上科畸形者可是膝关节半屈位拨揉其周边肌腱附着点及阳性筋节。最后屈伸、捻磨、牵抖膝关节,推摸拍打数遍结束。

细目三:踝关节扭伤: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多由于行走不慎,足踏于不平之地,或下楼梯时突然踩空,或跳跃时足部着地不稳,致使足部突然发生内翻或跖曲内翻,或轻度背伸外翻发生跪跌姿势等引起。

b、病理:由于踝关节极度扭曲引起韧带过牵、移位、甚至撕裂,或其他筋肉组织撕裂,甚至嵌顿,发生局部渗出与血肿形成。依据筋肉组织的损伤程度和病理改变,分为六种类型

1、单纯扭伤:无韧带松弛变长现象,仅有韧带与骨附着处之间的滑液渗出,肿胀不明显,一般在休息后迅速消肿。

2、轻型扭伤:韧带的部分纤维撕裂,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无损害,组织间仅有少量渗出,关节内可有较多渗出。但亦无韧带松弛、变长现象。

3、严重扭伤:韧带组织的纤维撕裂,有轻微的韧带松弛、关节内渗出及周围筋肉损害较显著。

4、韧带组织的纤维全部撕裂,出现明显的肿胀。

5、极度严重扭伤:韧带与骨膜附着处部分撕脱,在骨与韧带断端间隙产生更为明显的肿胀。

6、韧带附着处的一端完全撕脱。

要点二:临床表现:

a、病史:本病有明显的损伤史,多见于组跖曲内翻损伤。

b、症状:

1、疼痛:伤后踝关节外侧或内侧骤然疼痛,行走或受伤关节活动时疼痛更著。

2、皮下淤血:韧带或关节囊撕裂后,则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伤后1-2日皮肉淤血青紫尤为明显。

3、肿胀:是损伤部位出血、组织液渗出的具体表现。肿胀多见于踝关节前外侧和足背部。

4、跛行:出血积聚于关节间隙,或关节内有筋肉组织嵌夹,致使行走时疼痛,足跖部不敢着地,即使勉强行走,也只能以足外缘着地。

c、检查:内外踝前下方均有肿胀,压痛明显,皮肤呈紫色。踝关节的被动内翻或外翻时,疼痛加重。X线检查对本病无直接意义。可以排除骨折、脱位,确定韧带断裂的程度。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解析:活血消肿,祛瘀止痛,正骨理筋,恢复功能。

b、施术部位:伤侧踝关节及小腿部。

c、主要穴位:阳陵泉、足三里、绝骨、承筋(承山)、丘墟、昆仑、解溪、仆参。

d、施术手法:推、揉、搓、摩、牵、动。

e、手法操作:推磨滚踝部损伤处、按压捏拿腧穴、伸屈牵动擦摩。

  手法操作:由下而上推摩滚揉伤脚踝部数分钟;内翻位拇指轻柔伤处二分钟;指拨阳陵、点揉三里、旋中、昆仑,双手捏拿承筋穴二到三分钟;拇指按压伤处余指托握脚前部,使其极度背伸;既之迅速而准确将脚跖屈,可闻极轻微响声。在踝部牵引下做背伸、跖屈、左右摇转,恢复中立位后,用大鱼际擦抹伤处及其周围已热为度。

细目四:跟痛症:

要点一:病因病理:

a、病因:脂肪垫挫伤、跖筋膜劳损、跟骨骨赘、跟骨结节滑囊炎等。

b、病机:一是外伤、劳损等使经络气血运行受阻而致;二是肝肾不足,肾虚无以生骨,肝虚无以养筋,跟骨随之退化。另外,肾主静脉绕行足跟,受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痹阻而致跟痛。

要点二:临床表现:

a、病史:本病以40-60岁之间者较为多见,主要症状为显著的足跟疼痛。

b、症状:晨起下床开始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剧烈,活动后减轻;但久战就行之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

c、检查:局部可见轻度肿胀,有明显压痛点。X线检查一般可见到跟骨基底结节部粗糙刺状突或骨质增生,有时可见过骨皮质轻度破坏及腱止点骨唇增生,也能见到骨膜增厚。

要点三:按摩治疗:

a、治疗原则: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消炎止痛。

b、施术部位:以足跟及足底部为主,小腿为辅。

c、主要穴位:阴谷、阴陵泉、筑宾、三阴交、太溪、照海、然谷。

d、施术手法:推、按、揉、拨、擦、拿、叩、滚、动等。

e、手法操作:推揉拨擦跟周法、捏拿滚叩足跟法,按揉腧穴握踝法,背伸摇转足部法。

  手法操作:掌推涌泉至委中数十次;拇指按揉脚底及周围五至七分钟;拇指拨病变部位二分钟;掌擦患处二分钟透热。双手多指重叠适当用力捏拿脚跟十余次;同时小幅度转动,使其皮下松动;定点滚压痛点数十次;用掌跟由轻渐重叩击痛点数十次。拇指按揉上述穴位各三十秒;双手相对用力握挤脚踝一分钟,放松后脚踝有热感;在足踝拔伸的姿势下作背伸、摇转数十次,用以牵拉跖筋膜;双手握挤脚部数次,双手拇指拨揉百汇二分钟。

以上资源有网友天贤搜集整理,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点击最下面“阅读原文”加入启明助盲新产品内测群QQ群,免费测试使用启明助盲产品。

想了解更多无障助盲咨询,就长按下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z/139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