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此时气温进一步下降,地面的露水增多,而且快要凝结成霜,故称“寒露”。寒露时节的天气常常是昼暖夜凉,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人体也要因时制宜,顺应自然养生保健。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深秋要风度更要温度

医院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李竞从饮食、起居、出行、衣着四方面详解寒露养生要点,并着重强调,爱美的姑娘小伙们可别为了风度没了温度,让寒从脚生,病从寒起。

饮食篇:养阴润燥芝麻降糖

寒露时节,气温由凉爽转为寒冷,此时养生以“养阴润燥、润肺益胃”为主。《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民间也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时令小吃。

芝麻分为黑芝麻和白芝麻,白芝麻食用为主,黑芝麻药用为主。研究显示,芝麻中含有防病抗衰老物质,如亚油酸、棕榈酸、花生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达60%。黑芝麻可以降血糖,增加肝脏及肌肉中糖原的含量。

注意事项:

芝麻虽好,因其含油脂较多,患有慢性肠炎、腹泻、皮肤病、带下病的患者忌食,避免加重症状。另外,燥热体质的人群食用炒后的芝麻可能会引起牙疼出血、口舌干燥等症状,这类人也不宜多食炒芝麻。

起居篇:睡前泡脚缓解疲劳

寒露时节,夜间温度下降明显,每日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水温维持在38℃-40℃为宜,每次15-30分钟最佳。泡脚时,也可加入艾叶、干姜、红花等温通经络的药物,不仅能祛除人体寒气,还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及帮助睡眠的功效。泡脚水不要太热,水太热会导致汗出过多,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出汗太多反而会耗伤心阴。糖尿病足患者尤其应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

注意事项:

泡脚时血液循环加快,心率也会相应提高,时间太长容易增加心脏负担。所以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体质虚弱及老年人要相应缩短泡脚时间。睡前泡脚最佳,可以避免饭后泡脚因热水刺激,血液集中在下肢,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出行篇:登高赏景避免劳累

寒露时节,秋风萧瑟,万里无云,此时正是阴阳交汇之时。“登高赏景”既是重阳节的习俗,也是养生保健方法之一。“霜叶红于二月花”,北京秋天的香山,红叶满山遍野。此时不妨邀上三两好友,登高远眺或漫步枫林,看层林尽染、红叶如火,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观赏菊花也是重阳节非常受欢迎的民俗活动之一,寒露过后菊花竞相绽放,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悟。

注意事项:

外出登高、赏菊,出发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体弱久病者须有家人陪同,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物,避免意外发生。活动后也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劳累诱发或加重宿疾。

衣着篇:寒从脚生足部保暖

寒露时节,昼暖夜凉,要及时添加衣物和鞋袜,尤其是对足部的保暖。中医认为:“病从寒起,寒从脚生”。足部是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等六条主要经脉的循行部位。足部受寒后,寒邪侵入经络,影响经脉内气血运行,从而诱发对应的脏腑疾病。足部受寒,还会影响口鼻、咽喉等上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因此,寒露时节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注意事项:

民间常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在提醒人们,寒露时节,不适宜光脚丫、穿凉鞋,要选择保暖效果好的鞋袜,同时不要穿湿鞋、湿袜,要给予足部保暖,以顾护人体阳气,提高对外界寒气的抵抗力。

六种常见病需谨慎应对

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李方玲提醒,寒露之后,老年人等体弱者身体耐受力弱、适应性差,很多疾病会纷至沓来,应有养生防病意识,加强自我保健。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急性胃肠炎:早粥晚汤

入秋后,人体的消化功能逐渐下降,肠道抗病能力也会减弱,如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或直接食用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和食物,就可能发生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李方玲提示,“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是预防的有效手段。同时,应少吃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饮食结构要以清淡为主。

十二指肠溃疡:食疗防治

气候转凉,食欲旺盛,不仅会加重胃肠功能的负担,也会导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作。李方玲建议,可用食疗法进行防治:将牛奶克煎沸,调入蜂蜜50克、白芨6克,日服一次;如有气虚乏力、畏寒等表现,可用黄精30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淮山药30克和黑糯米60克熬粥同服,对缓解症状、增强体质有一定作用。

习惯性便秘:早晚按摩

“秋季气候干燥,大便随之也会干结难排,表现为便次减少,粪质坚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胀感、欲便不畅等。”李方玲表示,按摩是简便易行的促排便方法,这种方法可在晚上睡前或清晨起床前进行。操作方法:身体仰卧,先将两手掌心摩擦至热。然后两手掌心在右腹下部顺时针方向围绕腹部旋转,共按摩30圈。

心脑血管病:预防感冒

深秋时节,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容易造成心脑血管血液循环的障碍。李方玲提醒,预防秋季感冒受寒对心脑血管病患者至关重要。秋季气候凉爽干燥,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对健康人来说,这也许不意味着什么,但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一旦感冒,很容易引发原有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痛风:增加饮水

深秋天气转冷,人体进食中枢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增加,饭量增大,若多食肥甘厚味,则体内血尿酸产生过多,容易发生痛风。李方玲指出,该时节应多饮水,以促进尿酸排出,防止结石形成。每天需饮水-毫升,使每日尿量不少于毫升。为防止夜间尿液浓缩,可在临睡前或半夜增加饮水量。

皮肤瘙痒:沐浴勿勤

“老年皮肤瘙痒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通常皮肤瘙痒以躯干为主,大腿内侧和小腿屈侧、关节周围也常见。痒为阵发性,轻重和持续时间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温度升高时易诱发或加重。”李方玲建议,沐浴不宜过勤,不用碱性大的肥皂,可用香皂或硫磺皂。保持大便通畅,可排除体内积聚的致敏物质,避免诱发瘙痒。

新京报记者王卡拉张兆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l/159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