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m.39.net/pf/a_4359094.html 一、概述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在下肢静脉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并伴有继发性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的疾病。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深静脉。临床特点为下肢局部肿痛、皮下可扪及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或伴有病变远端浅表静脉曲张等静脉回流受阻现象。 二、临床症状 (一)血栓性浅静脉炎 1.急性期时患肢局部疼痛、肿胀,沿受累静脉的行径可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 2.其周围皮肤温度增高、稍红肿。 3.1~3周后静脉炎症逐渐消退,局部遗留有硬条索状物和皮肤棕色色素沉着,常经久不退,有复发倾向。 (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1.有些患者可全无症状,而以大块肺栓塞表现为第一症状。 2.患肢肿胀,小腿肌肉、胭窝、腹股沟内侧等处有压痛,行走时加重。轻者仅有局部沉重感,站立时明显。 3.当静脉血栓延伸至骼静脉、股静脉时,患肢疼痛加剧,呈痉挛性痛,伴有凹陷性水肿,出现股内侧及同侧下腹壁静脉曲张,并可在股脉部位摸到一条有压痛的索状物。 4.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心动过速,并有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 5.当一侧骼静脉、股静脉血栓向下腔静脉延伸时,两下肢和外阴部均出现明显水肿,疼痛也向上扩展。后期,两侧腹壁、胸壁和臀部均有浅静脉曲张。但有时这种曲张的浅静脉可被明显的水肿所掩盖。 6.偶可因下肢回流血量锐减而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7.股青肿和股白肿,这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很严重的表现。高度肿胀会导致患肢的动脉出现痉挛甚至闭塞,从而引起肢体缺血、坏死。大量淤滞的静脉血导致皮肤青紫,同时由于短时间内患肢的静脉及皮肤张力迅速升高导致病人感到下肢剧烈的疼痛的现象叫“股青肿”。如果“股青肿”进一步加重,下肢的张力继续升高,导致患病下肢的动脉痉挛,下肢会发凉、苍白、皮肤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这种情况又被描述为“股白肿”。患者会伴有高热、神志淡漠等休克表现。“股青肿”和“股白肿”需要迅速的外科处理,否则有发生肢体坏疽的危险。 三、疾病病因 (一)静脉壁损伤 1.静脉内壁为一层扁平的内皮细胞,其表面由含蛋白聚糖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所覆盖。内皮细胞表面的覆盖物中含有大量的肝素,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并能防止血小板的黏附;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的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2(PGl2,前列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2.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和纤维连接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症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的作用,其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二)静脉血流缓慢1.因手术或重病卧床、心力衰竭、腹内压增高、下肢静脉曲张或因其他原因而长时间静坐后,均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2.静脉血流缓慢时可因组织缺氧导致细胞代谢障碍,使局部产生凝血酶积聚。3.由于细胞的破坏而释出血清素和组胺,使内皮细胞收缩及其下方的基底膜裸露,使血流中的血黏附其上,引起凝血物质的释放和激活。(三)血液高凝状态 1.血小板黏附性增高、血小板数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因子增多、抗纤维蛋白溶酶尤其是a2球蛋白和a抗胰蛋白酶的含量增高等,有助于静脉血栓形成。 2.其他如创伤、烧伤、分娩或严重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 3.脾切除后血小板的急剧升高和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液黏稠度增高。 4.内脏癌肿浸润组织及其破坏所释出的一些促凝物质,其中以肺癌最易引发本病。 5.大型手术时对血小板的刺激,使血小板聚集。 6.某些药物的反应,如长期口服女性避孕药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增高8倍。 7.妊娠或某些感染等也可使血凝增高。 8.家族性缺乏某种抗凝因子的患者有反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倾向。 四、流行病学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因年龄的增长、体质指数(BMI)的增加和吸烟等因素而增加。80岁以下的男性人群中有10.7%患有本病,80岁人群的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30余倍。五、好发人群 l长期卧床患者l静脉血栓史患者l恶性肿瘤患者l大手术后患者l有创伤史患者l妊娠妇女l肥胖人群l长途航空旅行者吸烟人群 市三院康复医学科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l/136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