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与痤疮皆是现代临床常见皮肤病。这类疾病虽是危重症,但因一方面影响美观,另一方面有不适症状,故患者往往身体痛苦与精神也痛苦。病变多迁延日久,或反复发作,治疗有一定难度。刘景源教授从温病学卫气营血思维结合仲景六经辨证治疗此类疾病疗效确切。以下借北京中医药大学整理的临证案例 1治疗皮肤瘙痒重在风与血 本文探讨的皮肤瘙痒不是单独的病种,而是由多种皮肤病比如各种癣、疹、皮炎、皮肤瘙痒症等所引起的以皮肤瘙痒为主症的一类病变。这类病变,多伴有或轻或重的皮肤改变,其表现多种多样,但总以皮肤瘙痒为主症。 1.1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 老师认为,皮肤瘙痒的发生,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风邪外袭,导致营卫不和,气血不畅,皮肤失于濡养故作痒,而且往往是皮肤干痒脱屑或发疹,前人统称之为“风胜则痒”。二是湿邪蕴积,或因脾湿内蕴泛滥于肌肤,或因外感湿邪侵袭肌肤,或内外相合而湿邪蕴于肌肤。总之,湿邪蕴于肌肤则气血受阻,皮肤失养而作痒,而且往往见疱疹、流水,前人统称之为“湿胜则痒”。三是血虚、血瘀或血热。血虚则皮肤失荣,血瘀则血难以达于肌肤,亦可导致皮肤失荣,凡皮肤失荣者,则营卫气血不和而作痒。血热内扰,则营卫不和,可见皮肤热痒而发红。 1.2皮肤瘙痒的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 因为导致皮肤瘙痒的原因主要在风、湿、血3个方面,所以老师治疗皮肤瘙痒常从风与血入手,用散风、养血、凉血、活血之品。因“风药能胜湿”,所以因湿致痒者亦以散风之品为主。老师常用的散风除湿药有:防风、荆芥、白芷、麻黄、桂枝、威灵仙、羌活、藁本、白鲜皮、秦艽、白蒺藜、地肤子、蛇床子、白僵蚕、蝉蜕、乌梢蛇等。常用的养血药有:当归、白芍、生地、玄参、阿胶等。常用的凉血药、活血药有:水牛角丝、生地、牡丹皮、赤芍、益母草、紫草、川芎、红花、鸡血藤、刘寄奴、苏木、玫瑰花、王不留行等。 在临床中,针对不同病情,以散风除湿、养血活血之品相配组方进行治疗。若风胜而皮肤干燥脱屑者,酌加养阴润燥之品,如麦冬、火麻仁、北沙参、石斛等。若湿胜而有水液渗出者,则酌加祛湿之品如茯苓、苍术、白术、泽泻、泽兰、萆薢等。 如果瘙痒发于手、足或下肢,老师亦每配合或单独用外洗药浸泡患部。药用龙胆草、苦参、白鲜皮、白蒺藜、地肤子、蛇床子、自然铜、火麻仁布包煎汤,浸泡30min,每日1次,每剂药可反复用7d。老师特别强调,方中自然铜为必用之品,止痒效果佳。皮肤干裂者用火麻仁以润燥。若皮肤破溃流水或感染红肿者,则去火麻仁,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另外,老师认为“肺合皮毛”,若汗少而痒者,每重用麻黄、桂枝以宣表发汗,使邪有出路。若有热象者,则加桑白皮以清泄肺热。 1.3皮肤瘙痒病案举隅 滕某,男,28岁,因皮肤瘙痒于年8月22日就诊。患皮肤病3年,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红色斑丘疹表面覆盖白色鳞屑,搔之鳞屑脱落,皮肤潮红,甚至有点状出血。皮损遍及全身,腹部较少,全身瘙痒,入夜尤甚。大便干燥,日1行。舌尖红苔白略厚,脉弦细略数。老师诊为“白疕”,证属风邪外袭、血虚蕴热,治以散风养血、凉血活血。处方:防风10g,荆芥10g,白芷10g,白鲜皮10g,白僵蚕10g,白蒺藜9g,威灵仙15g,桑白皮15g,乌梢蛇15g,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当归15g,牡丹皮15g,赤芍15g,益母草20g,水牛角丝30g,紫草15g,刘寄奴15g,生甘草15g。20剂,水煎服,日服3次。药后瘙痒基本消失,皮肤脱屑及红色斑丘疹减少。以原方再服20剂,期间因自觉病情好转而与朋友聚会饮酒、吃海鲜而加重。于原方中加苏叶10g、葛花15g,再服20剂,皮损消除,基本痊愈。患者因血虚蕴热、肌肤失养而发红色斑丘疹。风邪外袭,血热风燥,营卫不和,则皮肤瘙痒、脱屑。治用养血、凉血、活血之品以养血润燥、凉血行血,则斑丘疹可消,再辅以散风之品祛邪以止痒。方中用大量血分药与散风药者,意在“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因饮酒吃海鲜而加重后加苏叶、葛花者,意在以苏叶解鱼蟹毒,以葛花解酒毒。 —————————————————————————— 2治疗痤疮重在风热痰瘀 2.1痤疮的病因病机 老师认为,痤疮之病因为内外合邪。一般是外感风热,内蕴痰湿,痰湿郁久则阻滞血行而成瘀。因此,老师对其病因病机以风、热、痰、瘀立论。因风热为阳邪,其性上行,风热上攻,故痤疮多见于面部。内蕴痰、瘀,气血不畅,郁结成毒,故皮肤起粉刺、脓疱。尤其青年女性,每与月经及排便相关。月经前经血欲出而未出,气机不畅;便秘者气血受阻,浊气不下,蕴热上攻,故月经前与便秘者尤为多发。 2.2痤疮的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 论其治疗,对风热之邪,老师遵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火郁发之”之论,采用辛味发散之品以散风清热。常用药物有:防风、荆芥、淡豆豉、苏叶、白芷、威灵仙,辛温发散以疏表散风,配以金银花、连翘、竹叶轻宣透热。若郁结较甚者,偶用麻黄,取其辛散宣透之力雄劲也。因“肺合皮毛”,故老师亦常用桑白皮以清泄肺热。对痰、瘀之治,老师采用化痰行瘀之品。化痰药常用:清半夏、浙贝母、瓜蒌皮(便秘者用全瓜蒌)、白芥子等。行瘀药常用:川芎、鸡血藤、牡丹皮、赤芍、紫草、茜草、刘寄奴、苏木等。若痤疮日久或坚硬者,加软坚散结之品如夏枯草、生牡蛎以促其消散。若便秘者,除用大剂量全瓜蒌外,还可加火麻仁、生白术、厚朴、枳实、大腹皮等以导滞通便。若肝郁气滞而致月经不调者,常合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理气调经。痤疮日久,皮损严重,瘢痕较多者,非行气破结不能散,故老师每于方中加路路通、皂角刺、王不留行、漏芦等走窜之品以消瘢。 痤疮反复发作,脓疱密集者,乃热毒蕴积,则于方中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以清热解毒。 临床中常见采用某些外治方法治疗而导致皮损加重者,老师认为是治标不治本之过。老师强调,痤疮之形成乃痰、瘀与风、热合邪,郁积于皮肤,邪无出路,不得消散,故其治疗必以疏风清热、化痰行瘀为法,方能表解里通,使痤疮消散。若涂抹外用药,或挑破,或用化妆品过多,反而会阻滞毛孔,使邪无出路。故每嘱患者素面朝天,不用任何化妆品,且勤用中性肥皂洗脸,以使毛孔保持清洁,气血通畅,邪气有外达之机,痤疮自易消散。 2.3痤疮病案举隅 方某,女,21岁,年7月26日就诊。患者面部痤疮反复发作2年,时轻时重。粉刺细密,有脂栓,以前额及颏部居多,有少量脓疱。每于月经前痤疮多发,行经后即减少。舌暗红苔白厚,脉弦滑数。 诊为痤疮,证属风热上攻、痰瘀阻滞,治以散风透热、化痰行瘀。处方:荆芥10g,防风10g,白芷10g,淡豆豉10g,柴胡15g,威灵仙15g,夏枯草15g,金银花15g,连翘10g,清半夏9g,浙贝母15g,白芥子10g,川芎15g,牡丹皮15g,赤芍15g,刘寄奴15g。14剂,水煎服,日服3次。嘱告患者:服药后有可能痤疮发出更多,这是因为郁于体内的风热痰瘀之邪外发所致,是邪气外解之征,无须顾虑,仍照方服药,而后则痤疮会逐渐减少。8月9日二诊,患者称服药3剂后,痤疮发出更多,甚至满布颜面部,坚持服至第7剂后痤疮逐渐减少,现已基本平复,仅额部有少量散在发出。患者又称,服药期间适逢月经来潮,但未停药,以往有痛经史,本次月经顺畅,无痛经。 老师认为是因方中散风之药有行气之功,化痰行瘀药有通络之效,气血调顺,血络通畅,则痛经自止。下通则上亦通,故痤疮消减。原方去白芥子,再服7剂,痤疮消退。 赞赏 长按福州白癜风医院白殿疯不治 会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