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赵宏谋 博士后,医院足踝外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什么是习惯性崴脚 患者同一侧反复出现崴脚或踝扭伤,一般半年内≥3次即可认为是习惯性崴脚,又称慢性踝关节不稳,这是由于踝关节韧带在初次扭伤受损后或者先天性的韧带松弛,造成踝关节不稳定而引起的慢性损伤,是最常见的足踝部运动损伤。踝关节扭伤发生率:每年2—7‰;而且,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儿童约2.8‰,青少年约1.9‰,成年人约0.7‰;但是,如果有扭伤史,则发生再次扭伤的概率会增加至12%-47%。因此,踝关节扭伤在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且发生率非常高,应引起重视!习惯性崴脚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扭伤后会出现踝关节周围的肿胀、皮下淤青,踝关节负重行走或活动时时疼痛,导致功能受限、跛行。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长时间多次扭伤,急性损伤的症状不明显,表现为突发的踝关节失稳症状,如打软腿、突然的踝关节失控感、不平路面的行走恐惧感等等。如果合并有其他踝关节继发疾病,还可能伴有踝关节其他部位的疼痛不适,但此类疼痛都以行走或运动时候显著,休息时可缓解,患者运动功能将会严重受损。另外,临床检查时,需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合并症:如距骨骨软骨损伤、腓骨小骨、撕脱骨折、关节撞击、滑膜炎,区分清楚不同的合并症,找出引起疼痛及功能受限的主要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反复出现崴脚会有什么后果 早期,会导致踝关节周围间断性肿痛不适;长期反复扭伤,会导致关节不稳定,局部受力异常,关节周围滑膜增生,关节软骨损伤,软骨下骨因为异常高应力出现缺血性坏死、囊变,软骨下骨塌陷导致骨力线异常,进一步加重踝关节局部受力不均,导致关节软骨磨损加速,形成骨性关节炎,最终导致踝关节的不可逆性破坏,踝关节功能丧失殆尽,致畸致残率很高。另外,反复扭伤,还会导致内外侧力量不平衡,踝与后足逐渐内翻,这便使得下肢机械轴在足底的负重点发生内移,进而导致膝关节内侧应力增加,产生相应症状;这种受力异常,还会导致髋关节、骨盆、脊柱的继发疲劳和劳损。患侧因为疼痛,对侧肢体在行走及运动中就会代偿性保护,进而使对侧下肢产生疲劳和疼痛不适症状。习惯性崴脚的原因有哪些 崴脚的原因是外力打破了关节的自身稳定性,而关节周围的韧带就是关节用来对抗外力、维持关节稳定的主要应力结构。韧带的发育和形成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人韧带的质地不一样,对抗不同外力的能力也不一样。另一方面,除了韧带之外,关节囊、关节周围的肌肉群、肌腱群等也是维持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通常体育活动比较频繁或者经过专业训练的体育爱好者、运动员的下肢肌肉力量会显著增强,踝关节周围的肌肉等软组织相对发达,平衡外力、控制关节稳定的本体感觉会更加敏感,故而对抗外力的能力更强,所以不同的人做同样的动作可能就有不同的损伤结局。另外,扭脚也和体重、身体协调性、穿鞋习惯、行走姿势与外在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习惯性崴脚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初次扭伤后韧带未能实现良好的康复,韧带变得松弛、菲薄,导致关节不稳定出现习惯性崴脚; 另一种则是天生的关节松弛韧带,很容易出现扭伤,一旦出现扭伤韧带后则会雪上加霜,很难自我恢复,出现反复崴脚。 崴脚要怎么处理 急性踝关节扭伤,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是POLICE原则。P(Protection,保护)在急性损伤后的初期,应尽可能以适当的工具及姿势进行防护,避免再度伤害。最常用的外在保护措施包括:石膏、支具、行走靴、护踝、弹力绷带等。OL(OptimumLoading,合适的负荷),扭伤后的第二天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前提下活动踝关节(屈伸为主,锻炼外翻,避免内翻),以早期保护好神经肌肉控制能力。根据损伤程度,可以适当负重锻炼。I(Ice,冰敷)冰敷可以控制受损组织的肿胀,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疼痛,但这绝不意味着冰敷时间越长越好。一般单次15~20分钟为宜,两次之间至少间隔2小时。长时间的冷刺激会麻痹局部神经,损伤痛觉。对皮肤感觉迟钝的老人,很有可能造成冻伤。C(Compression,加压包扎)也是缓解肿胀的一种有效措施,弹力绷带或软护踝最为合适,可以和冰敷结合起来使用。E(Elevation,抬高患肢),同样也是缓解肿胀的有效措施,患肢抬高的高度至少超过心脏位置,为的是加速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可与冰敷、加压同时实施。以上原则看起来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未必“万事俱备”,要灵活运用一切现实资源来进行急性损伤处理。如没有冰袋可购买冰棍,甚至用冷水冲淋也有一定作用;没有绷带加压保护,可用布或双手压迫;寻找可以垫高患肢的物品,或者利用健侧腿支撑患侧腿抬高等。需要提醒的、也是最重要的是,伤后要尽快就医。要排除严重的韧带断裂、骨折脱位可能,并获得更专业的处理和指导。怎么预防习惯性崴脚 预防习惯性崴脚需要针对其致病原因—关节稳定性做文章,根据不同的严重程度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主动锻炼、外在防护、康复理疗、手术修复。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前两个或前三个方面的干预,就可以得到有效预防习惯性崴脚,只有少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来恢复机械稳定性,这需要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来检查甄别。主动锻炼 ①外翻力量训练(腓骨肌的力量代偿外侧韧带稳定性减弱);②平衡与协调性训练;③本体感觉训练;④运动前的热身训练,在体育运动前,做好足踝部热身运动,充分活化肌肉群、增强大脑的兴奋性,以便增强本身对关节的稳定控制。外在防护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通过佩戴运动护踝,或弹力绷带来保护踝关节,减少外力的直接冲击和失稳后的进一步对韧带损伤。康复理疗 对于习惯性扭伤的患者,常存在局部和下肢多关节的协调性紊乱,可以通过规范的中医康复手法松解下肢关节、平衡关节之间的协调性与联动性;通过不同的理疗措施,缓解局部症状,促进局部损伤的加速恢复;合理规范的康复理疗在踝关节慢性不稳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有效加速康复。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存在明确器质性不稳定、且保守治疗无效或有加重的患者,以及对体育活动要求较高的患者,还有一些存在合并症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康复方法有哪些 无论是初次发生还是再次发生,在急性期都应该根据损伤程度进行制动保护(护踝、支具、石膏)。佩戴护踝,特别是使用加强的硬式护踝对受损关节的保护,防止进一步破坏和损伤,使得受损韧带能够获得恢复。制动时间根据具体损伤程度而定,一般在2-6周。制动的目的是给损伤的外侧韧带一个稳定的愈合环境,如果部分损伤,固定2周即可,如果完全断裂,固定时间可延长至6周。需要强调:固定并不等于不能负重。足踝部本体感觉训练:如闭眼站立、闭眼提踵、球面站立等方式,在保护好受损踝关节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训练来增强大脑对踝关节周围神经-肌肉的控制,实现踝关节稳定性获得恢复的目的。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如慢跑、无氧器械运动等,在保护好受损踝关节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训练来增强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丰富肌细胞,达到稳定踝关节的目的。康复师: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找专业的康复师进行踝关节加速康复,如推拿、针灸等,以及一些理疗设备的辅助,如冲击波等。需要强调:按摩店的按摩师并不等于专业的康复师。 如何保护容易受伤的踝关节 在平时,应当注意穿鞋的科学性和舒适性相结合。挑选宽松适宜的鞋子、鞋帮较高、减震功能良好的运动鞋、跑步鞋、篮球鞋能实现对踝关节运动状态下的良好保护;必要时辅助护踝或弹力绷带。在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调动身体各项系统,活化神经-肌肉控制系统;在运动中,注意保护患侧踝关节,选择适宜的体育活动方式,避免参加剧烈、对抗性、竞技类体育项目;在运动后做好肢体的拉伸和舒缓,有氧和无氧运动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乳酸大量堆积。另外,加强自身协调性训练、下肢肌肉力量训练、踝关节稳定性训练有助于避免扭伤。科学的运动锻炼与合理的保护康复,有助于避免崴脚及反复崴脚。 END 来源:医院足踝外科 本文编辑:三金责编:罗宁审核:马佳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