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腕踝针对运动创伤的治疗效果。对各类运动损伤患者,本组共计98人,运用腕踝针进行治疗观察,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在一个疗程(10次)内,新伤治愈率61.29%,旧伤治愈率22.22%,掌握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运动创伤,有利于治疗伤痛时的查区选点、对症治疗以及判断疗程。实践表明腕踝针治疗运动创伤简单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无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具有普及推广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皮下浅刺 经络 皮部 循经感传 外周游离神经末梢 全息 1、腕踝针及特点 七十年代正式公布于众的腕踝针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总结西医电刺疗法和中医传统针刺疗法的经验,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来的,是中西医结合创造性的成果。它遵循循经感传的规律、神经感传的规律、全息学说,它依据十二皮部在身体的分布,将人体划分为六条带或区,通过十二皮部在腕踝部的络穴,作为进针点,各进针点主治相应带(区)内疾病,用毫针沿皮下浅刺,治疗相关病症,实践证明,腕踝针简单易学,简单易行,治疗运动创伤见效快、范围广,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具有普及推广的实用价值。 2、治疗方法 2.1查区选点: 根据患者自述症状和医者诊断结果,确定患者在身体所在的部位,再按所在部位定所在区,再按区定进针点。进针点要尽量少,针对性要强,有的病需多次治疗时进针点不宜固定在一点上,以免形成针疤,可上下移动一点,最好不要变线。 2.2进针方法: 2.2..1针具:用针长40mm,柄长6mm,针体直径0.32mm的不锈钢毫针。 2.2..2弹针管:用一般吸饮料的细塑料管或用过的圆珠笔芯子一节,其长度为44mm,将其一端切一斜口,如图所示。 2.2.3进针:A、进针点及医者常规消毒。B、进针法:弹针法,将针装入弹针管内,针尾露出进针管2mm,针尖在弹针管的切口远端,切口对准进针点,管与皮肤成10°-15°,将左手拇指放在弹针管下,中、食指在上夹住弹针管,用右手拇指内侧扣住食指或中指指端,用指盖将针弹进皮肤,将针管退下来,弹针动作即完成。用右手拇指与食指夹住针柄,将针循纵轴沿皮下尽可能浅的徐徐推进,手指不感到阻力,病人无胀痛感,则为适度。如有不适,将针稍稍后退,再行前进,刺入皮下约38mm。进针后,即用胶布将针固定,以防滑动,脱落,若有不良反应,应即时调针消除。 2.3调针 针刺进皮下后,即可询问及检查原有的症状是否减轻、消失或功能是否有所恢复及其恢复程度。一次针刺治疗尽可能使症状达到完全消失的程度。这一要求主要指以痛为主的病症。某些症状若未能达到当时能观察到的疗效,其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主要如针刺入皮下不够表浅、针的方向偏斜,针刺入的长度不适当等,此时就需调针。调针是重要的步骤。经调针后部分症状即可改变,有时甚至显著改变,成为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但有时调针后症状不能改变。可留针观察,有的症状在留针过程中才逐渐显示疗效。有些病状就不需要调针。调针结束后用胶布固定针柄。 2.4留针与出针 2.4.1留针:一般留针半小时。若病情较重卧病期较长,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除少数例外情况,留针时间不应过长,最长不超过24小时,以免多次长期留针引起组织纤维形成疤痕,而影响疗效。留针期间不做捻针等加强刺激,但有的疼痛症状当针刺入及调针时疼痛消除,留针数分种后痛又逐渐出现,此时可能是肢体活动针自动稍退出,可将针再行推进,症状又会消失。 2.4.2出针:取针时,自针尖一端将贴针胶布向针柄方向平拉揭开,用消毒棉球轻压进针点后迅速拔针,以减轻疼痛防止皮下出血,在肯定针孔无流血时才让病人离开。 一般资料 本组临床统计的病人共98人,其中女20人,男78人,年龄17-65岁。病程最短的为1天,最长者为4年。创伤部位及创伤的性质见表1。 表1 创伤部位及创伤的性质 损伤部位例男女损伤性质例男女 踝关节扭转创伤 膝关节牵拉创伤 肩关节挫伤 肘关节剪切创伤 头颈弯曲创伤 腰背擦伤 手腕静力性创伤 下肢收缩创伤 表2 疗程、病程与疗效 疗程病程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天62382040% 1一月148600% 1一年60240% 1四年1606% 表3 疼痛与疗效 疗程疼痛例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 1剧痛1513200% 1疼痛48371% 1酸胀痛00% 1牵涉痛120% 3、疗效标准 3.1疗效标准: 3.1.1症状与体征全部阴性,无不良者为痊愈。 3.1.2患者自觉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且参加日常工作与运动训练无不适感觉者为显效。 3.1.3患者自觉症状好转,体征有所改变,但大部分症状未消失者为有效。 3.1.4只在进针时有短暂疗效,出针后症状又复原,虽经多次治疗,无明显缓解者为无效。 4、疗效分析 4.1治疗次数与疗效的关系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到:一般新发病痛与新伤,显效快,就诊次数少,慢性疾病及陈旧性损伤,不同病程长短与病势轻重,均需多次治疗,方可达到满意疗效。病程长、病情重者,需较长时间治疗。 4.2新旧损伤对比 新伤见效快、疗效高,有些病例一针即告痊愈。陈旧性损伤,虽然见效慢,但疗效稳定,多次治疗,均可痊愈。 4.3新旧损伤或疾病,时有反复留针在身,病情稳定,针一取,病情复原者常有,如弯曲损伤患者。因此,应视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决定留针时间长短和治疗次数。急性病例可一日一次,一般隔日一次。需多次治疗时,可以10次为一疗程,进展缓慢的病例酌情增加疗程,疗程间不必间断。 4.4各种不同程度的疼痛,除骨折、软组织完全断裂,均会出现针进痛止. 5、讨论 5.1科学分析运动创伤,以利于腕踝针治疗时的查区选点 5.1.1不同外力作用条件下的运动创伤 牵拉创伤:沿肌肉轴线方向相反的两个牵拉作用力引起的损伤,造成肌肉拉伤,肌腱与肌肉交界处损伤,肌腱损伤,甚至肌腱附着处的牵拉伤或撕脱性骨折。在多轴向运动的关节损伤中则与作用力方向以及配布组织的结构有关。 收缩创伤:沿肌肉轴线方向相向的两个压缩力造成的损伤,引起肌肉在缩短过程中的压缩损伤。主要表现为肌痉挛、局部增粗、僵硬等改变。这种损伤只在收缩时有疼痛,而牵拉时则不明显。 扭转创伤:沿轴线方向相反的两个扭转力形成的损伤。表现为肌肉、肌腱起止点的损伤,关节部位韧带拉伤,腰椎的关节紊乱,半月板损伤等。 弯曲创伤:由作用支点上下或左右的应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偶引起的弯矩作用的结果。多见于颈、腰椎的运动损伤,表现为脊柱的侧弯以及侧弯所引起的症状。剪切创伤:由于肌体、组织受到两个相等相反切向力作用的结果,引起软组织的挫伤和骨骼关节错位。即所谓“筋出槽,骨错缝”。 静力性损伤:多为长时期静止性用力维持肢体保持在某种姿势,或长期从事某种单调的平衡运动所致。表现为疲劳损伤,慢性劳损,出现肌紧张、肌痉挛等。 5.1.2疼痛与运动损伤 剧烈疼痛:多见于急性损伤。.常为肌纤维.肌腱、韧带、关节囊、关节软骨的撕裂伤,部分撕裂或全部撕裂;关节错位,脊柱的关节紊乱,滑膜嵌顿等。疼痛:可见于急、慢性损伤,而损伤程度较轻。一般不伴有出血、功能活动不受限制或轻微 受限。 酸胀痛:多见于慢性劳损、静力性损伤和软组织疲劳。仅表现为肌紧张或轻度痉挛,肌肉作功能力减弱或易疲劳。 牵涉痛:常有某处的肌肉、肌腱损失或筋膜炎症牵涉到其他部位疼痛,如腰3横突综合症牵涉臀部和大腿的内侧疼痛;.腰臀筋膜炎.,臀上皮神经炎牵涉大腿外侧疼痛,但一般都不过膝。这种牵涉痛应与腰椎肩盘突出症相鉴别,前者疼痛范围大而不规则,而后者则呈明显的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 放射痛与麻木:就椎间盘突出而言,疼痛一般是炎症、水肿刺激神经根所致;麻木一般由于神经根受压迫或神经损伤所致;疼痛与麻木同时伴有,表明在受压迫的同时存在炎症水肿刺激。辨明放射痛与麻木的区别,对疗效的判断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5.2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别经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组织结构。大量科学实验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与神经、血管、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是独立于神经、血管、内分泌系统之外的又一完整系统。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在生理情况下运输气血、传导信息、运送营养、濡养全身、协调统一、平衡调节,在病理状态下能够抗御病邪,反应症状。经络将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它与经脉、络脉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脉呈线状分布,络脉呈网状分布,皮部则着重于“面”的划分,其分布范围大致上属于该经络循行的部位,而且比经络更为广泛。皮部的功能主要为抗御外邪、传导病变。当外邪侵犯时,位于人体浅表的皮部和分散流行于皮部的卫气即发挥其防御作用,由于十二皮部含人体体表的皮部和十二经脉于皮肤上的分属部位,经络是“脏腑、经络、体表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故可以说,体表乃经络组成部分,并具有经络功能。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能够由相应的皮部去诊治,亦即观察不同部位皮肤的色泽和形态变化,可以诊断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得出结论:循经是人体机能调整的一种特性,对于循经是可以激发和控制的,也反映了感传是技能线路。循经感传对于人体的调节作用在生理与病理过程中都有普遍意义。十二皮部可能是发生循经传导的物质基础,无论隐性传导或是显性传导,均系皮部的一种特殊皮肤感觉现象,皮部受到刺激后尽管没有主观感觉或感觉不甚明显,但该刺激仍能沿着隐性线路向所属脏腑器官传递,并发挥经穴作用。因此,在治疗疾病时,针灸广泛地运用于临床,防治各种病症,为人类的健康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腕踝针于手腕部和足踝部进针点,进行皮下浅刺,各点主治所属区内疾病,其分区基本上与十二皮部相对应,其疗疾作用正是激发卫气循经感传的效果。 5.3生理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许多器官和系统组成,各系统器官各有其特殊的形态和功能,离不开整体而独立生存。人体可分为若干局部,各局部由许多不同器官结构组成,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各系统生活在同一个内环境之中,由神经和体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调节作用达到统一、协调、平衡。神经系统功能十分复杂,但其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就是说,内外环境的刺激,首先作用于感受器使之发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神经系统,经过神经中枢系统各级水平的整合作用,再沿传出神经到达一定的效应器,引起相应的活动。在人体从皮肤至骨膜的所有组织结构中,浅部以游离神经末梢为主,深部组织中,除有神经末梢外,还有肌梭、环层小体等。其中游离神经末梢,在组织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现代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真正的感觉神经末梢和换能器都是传入神经纤维本身的外周游离神经末梢。针刺机体,不同的刺激方式或刺激数量,所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和种类就不同。这些数目不同,粗细不同的神经纤维或末梢兴奋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以不同形式的编码传导到高级中枢,就产生不同类型的针感。针感是取得针刺疗效的必要条件,没有针感就不可能有针刺效应。如传统针刺会有神经干上麻、骨痛、肌肉酸、胀等针感,并有辐射、传导。而腕踝针于皮下浅刺,不得有任何不适。这种特殊的针感,恰恰在于刺激了皮下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这个真正的神经末梢和换能器,从而引起神经中枢的极大“ 5.4“生物全息律与穴位全息律”告诉人们:人的每个组成部分,甚至小到一个细胞分子,也隐藏着整个生命最初形态的基本结构特征。也就是说,人的每个局部都象是整体的缩影,它包含着全部整体各个部位的病理和生理信息,能真实的反映出整体的全部特征。因此,每个局部,实际上是一个缩小的整体,它为“全息胚”,它是人体相对独立部分,在结构功能上都有相对的完整性,与周围部分有明显的界限。腕踝针在腕踝上的各个进针点,构成了全息穴位系统。以“主要症状的解剖部位”为依据,确定疾病所在“区”,再以相对应的“点”作进针点,由该点治疗相对应区内的疾病。 6、典型病例 6.1张xx,男,36,教师,年10月5日就诊。右肘关节疼痛8月,关节活动度差。查:全身状况良好,仅右肘外侧桡骨头酸胀,明显压痛嘱咐停止锻炼一月,取右上4针刺,每天一次,留针一小时。共进针15次痊愈,5个月后随访未复发。 6.2李xx,男,21,学生,年3月8日就诊。7日上午上篮球选项课,不慎落地右外踝韧带 拉伤。查:全身状况良好,右外踝肿胀,功能受限,申脉、金门等穴位处明显触痛。取右下、 4、5留针至翌日下午4时取针,只针一次,瞩其一周内不参加运动锻炼。一周后随访告愈。 6.3何x,女,23,学生,年3月17日就诊。2个月前,骑自行车不慎与人相撞倒地,致左、右手腕关节韧带扭伤,经服中药、西药、理疗等治疗,肿胀消失,疼痛减轻,但至今尚不能用力。查:右手腕关节处内外压痛明显,关节活动无异常,取上右2.5,每日一次,留针1小时,针3次痊愈。2周后随访告愈。 7、小结 7.1用腕踝针治疗运动系统疾病或其它各科疾病时,就是利用腕踝针在腕踝部相对应疾病的进针点,刺激相关的全息穴位,通过全息反射弧,将需要修复或调节的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并经过神经中枢和体液循环的中介传向全身,激发出能够修复损伤或调节异常的泛作用,它作为修复损伤或调节异常所必需的特定生化物质组合,在进针点相对应的“区”内浓度增加,从而使机体祛病、免疫能力增强。 7.2皮下浅刺还刺激了大量的外周神经末梢,激发卫气,温养卫气,调节经气,达到通络祛邪,使经脉疏通,脏腑功能得到调整,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 7.3腕踝针疗法具有许多其它疗法不具备之优点,如简单易学,简单易行,治病见效快、范围广,安全可靠、无任何毒副作用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具有普及推广的实用价值。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特色技术培训,符仲华老师最新发明浮针进针器,利用进针器,每位学员都能掌握浮针操作。现场发浮针练习,保证学会。 7月18日--7月20日(18日报到)北京市举办, 9月19日--9月20日(9月18号报到)南京举办。 报名刘老师(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北京白癜风医院那家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