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版)。 下肢局部见一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现代创伤修复学》(付小兵,王德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年版)。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溃疡、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愈合者。 (二)证候诊断 1.湿热毒蕴证: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湿热毒蕴证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疗法 ①外用药物疗法:疮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宜选用贴敷疗法,或配合中药化腐清创治疗。可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厚敷以煨脓祛腐,促使疮面基底部暴露,或再行蚕食疗法清除。在腐多而难去之际,先短期选用八二丹掺布疮面,外盖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提脓祛腐,促使腐肉迅速脱落,出现新生肉芽组织;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盖贴;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或疮口周围发湿疹者,则用油膏(由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制成)盖贴;若疮面渗出多者,可用青黛散、三石散外敷。在腐肉将脱尽,脓水已少时,或局部溃疡色泽较暗滞,可外掺九一丹。 ②湿敷疗法: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6~8层纱布浸湿中药药液,以不滴水为度贴敷患处、每隔数分钟取下重复浸湿药液,继续敷贴。再外敷药膏。每日1次。 ③熏洗疗法: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解毒利湿类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熏洗或蒸气浴治疗等。 2.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苍术、黄柏、薏苡仁、粉萆薢、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葛根、忍冬藤、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 ①外用药物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②湿敷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③熏洗疗法 同湿热毒蕴证。 3.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化瘀,托里生肌 (1)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四君子汤等加减。生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葛根、牛膝、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 ①外用药物疗法: 在腐肉已净,新肌未生之际,宜选用贴敷疗法,配合中药生肌敛疮收口治疗,可外掺生肌散,外用油膏(由生肌敛疮类中药制成)盖贴,促进疮面愈合。若疮面较干性,可用中药油膏(由补虚活血生肌类中药制成)盖贴。 ②湿敷疗法: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6~8层纱布浸湿中药药液,以不滴水为度贴敷患处,每隔数分钟取下重复浸湿药液,继续敷贴。或用外敷黄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外敷药膏。每日1次。 ③熏洗疗法: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熏洗或蒸气浴治疗等。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1)溻渍疗法:适用于局部脓水多而臭秽重,或疮周流滋多者。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用清热利湿解毒收敛中药或随证加减,煎煮后用中药煎剂浸泡足部,或将药液频频滴于纱布上,使疮面保持一定的湿度。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小于40°C。 (2)缠缚疗法:适用于下肢青筋显露者。溃疡疮面用药外敷后,再用阔绷带缠缚患处和整个小腿。 (3)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艾灸治疗、针刺治疗、耳穴治疗: 1.艾灸治疗:艾灸治疗皮肤溃疡,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消瘀散结,消肿镇痛的功能。用艾条在局部作温和回旋灸,或雀啄灸法50~60分钟,灸至疮面干燥,无渗出液,周围皮肤红润、灼热,病人感觉舒服;若正气较弱者,重灸大椎、足三里(双)30分钟,激发经气、增强抗病力。每日1次。艾灸可以温通疮面局部经络,促使阴消阳回。适用于溃疡表面组织清冷,呈淡白色或灰白色纤维样而渗出稀脓水者。 2.体针治疗 选穴:合谷、内关、足三里、中脘、内关、曲池等为主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日1次,10次为1疗程。 3.耳穴疗法 选穴: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 方法:每次选4~5穴,用王不留籽贴耳穴,轻刺激。 (三)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植皮术、以及微波治疗、半导体激光、高压氧舱以及肢体循环驱动治疗仪、红光照射仪、腿浴治疗器、磁振热治疗仪等治疗措施。 (四)积极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等。 (五)护理调摄要点 1.一般护理:根据伤口大小及愈合情况,适当安排休息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 2.情志护理:主动与患者谈心,详细介绍病情,说明治疗方法,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饮食护理:湿热毒蕴证、湿热瘀阻证,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之品及海腥发物。气虚血瘀证,宜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瘦肉、猪肝、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速疮面的愈合。 4.疾病护理: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走动,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对采用缠缚疗法或用弹性护套固定患肢的患者,应注意松紧程度,检查趾端血液循环是否正常。 喜欢这篇文章,可以扫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