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处持续性疼痛

骶骨处持续性疼痛是指对外伤后主诉骶骨处持续性疼痛,对于此类患者应详细检查。清晰地条状压痛大多因骨折所致,并可沿压痛的走向来判定骨折线;传导叩痛较腰椎骨折为轻,尤其是在站立位检查时。

原因

(一)发病原因

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均致此损伤。

(二)发病机制

与骨盆骨折伴发的骶骨骨折的发生机制与骨盆骨折一致,多因骨盆前后向同时受挤压所致,请参阅骨盆骨折章节。此处仅对单发的骶骨骨折加以讨论。

1.直接暴力

以从高处跌下、滑下或滚下时骶部着地为多见;其次为被重物击中,或是因车辆等直接撞击局部所致。

2.间接暴力

以从下方(骶尾椎远端)向上传导的暴力较多见,而暴力从上向下传导的机会则甚少;亦可因韧带牵拉引起撕脱骨折。

在多见的合并损伤中,多系骨盆骨折时所致,大多属直接暴力引起;而骶骨骨折的并发伤主要涉及直肠、肛门。

检查

视受损程度不同,骶骨骨折的临床症状差别较大,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疼痛:对外伤后主诉骶骨处持续性疼痛者,应详细检查。清晰地条状压痛大多因骨折所致,并可沿压痛的走向来判定骨折线;传导叩痛较腰椎骨折为轻,尤其是在站立位检查时。

2.惧坐:坐位时重力直接作用于骶尾处而引起疼痛,因此患者来就诊时喜取站位,或是一侧臀部就座。

3.皮下淤血:因骶骨浅在,深部损伤易显露于皮下,因此在体检时可发现骨折处的血肿、皮下淤血或皮肤挫伤、擦伤等。

4.肛门指诊:肛门指诊时可根据压痛部位、骨折处移位及有无出血,推测骨折线走行、有无明显错位及是否为开放性骨折等。

5.马鞍区感觉障碍:波及骶孔的骨折可刺激骶神经支而出现马鞍区感觉过敏、刺痛、麻木及感觉减退等各种异常现象。

6.其他:波及第1、2骶椎的骨折,可出现类似坐骨神经痛的症状(骶1、2神经构成坐骨神经的一部分),包括感觉、运动及跟腱反射障碍等。合并骨盆骨折者,应注意全身情况,有无休克、脂肪栓塞等并发症,并注意有无合并直肠、膀胱损伤等。

7.骶骨骨折:一般分为以下四型。

(1)横形骨折:(2)纵形骨折:(3)粉碎性骨折:(4)撕脱骨折:

鉴别诊断

应与下面的症状相鉴别诊断:

1.骶骨囊肿

骨囊肿为骨的瘤样病变,又名孤立性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simplebonecyst)。囊壁为一层纤维包膜,囊内为黄色或褐色液体。

2.骶骨裂

骶骨裂是一种腰骶部骨骼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畸形,由于胚胎期脊椎管的闭合不全引起。第一、二骶椎在发育过程中,两侧椎弓的初发化骨不全,椎板未融合,但无脊髓膨出者,医学上称为隐性骶裂,又称隐性脊柱裂。

缓解方法

(一)治疗

一般治疗原则

(1)无移位者:卧木板床休息3~4周后上石膏短裤起床活动;坐位时,应垫以气垫或海绵等,以保护局部、缓解压力。

(2)轻度移位者:局部麻醉后通过肛门指诊将其逐渐复位,2~3天后再重复1次,以维持对位。

(3)重度移位:局部麻醉后通过肛门指诊先施以手法复位,若无法还纳,或不能维持对位,可酌情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

(4)合并骨盆骨折者:应以骨盆骨折为主进行治疗,包括卧床(蛙式卧位)、双下肢胫骨结节牵引疗法、开放复位及内固定术等。

(5)骶神经受压者:可先行局部封闭疗法,无效时,则需行手术减压。

(二)预后

骶骨骨折的预后视损伤类型不同而差异甚大,单纯性无移位的骶骨骨折预后均好,少有残留后遗症者;但伴有内脏或神经损伤者,则易残留后遗症,以局部残留痛为多见。此外,伴有骶髂关节脱位及腰骶椎节脱位者,视治疗情况而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z/119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