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自愈吗 http://m.39.net/pf/a_6712021.html

本期目录

1.乳腺肿瘤切除

2.(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修补术

3.脾切除术----脾破裂

4.加快速度  

5.嵌顿疝手法复位

6.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

乳腺肿瘤切除

1、切除还是观察

这个问题在中央电视台的专题中曾有提及,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肿块?良性还是恶性?良性肿块会不会恶变?

有没有肿块按说很简单,只要能摸到或超声检查能探到肿块。但是,会不会是乳腺增生哪?如果是乳腺增生还要切除吗?

良性还是恶性建议大家都不要猜,看病理结果!

良性会不会恶变?你好像只能说能,至少很可能。

因此,我们现在的态度是,只要有肿块,只要是能够切除的肿块,我们都推荐手术切除活检。

2、肿块定位

肿块定位在乳腺手术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多发和特别小的肿块。再大的肿块都不用发愁,小肿块谁见了谁发愁!

如何对肿块进行精确的定位哪?

现在许多医生采用术前超声定位,在皮肤上作标记,并依此标记下刀。结果手术中还会很费事,有人分析是因为超声检查时体位与手术时体位不同,其实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我推荐两种定位方法,希望会有帮助。

一、超声精确定位

医院超声科对乳腺进行了九区定位法,如内上、外侧、乳晕区等。但是这些远远不够,因为这些用手就可以判断。我们需要超声说明:肿块区乳腺的厚度、肿块位于腺体的表面还是深面还是中间、肿块距离乳腺表面有多远。

二、体外精确定位

我一般将乳腺当作一个表(手表),乳头为中心,肿块与乳头的连线为放射轴,指向几点就记上几点。然后测量肿块中心在放射轴上与乳头的距离、与乳腺腺体边缘的距离。如果肿块太小,这项工作也要在超声下完成。随体位变化乳腺位置可能移动,但是不会旋转。

这样,一个位于外上象限的肿块就是:左乳肿块8*6mm,中心位于腺体背面,据表面10mm,腺体厚15mm,定位2点、内3cm,外2cm。

3、切口选择

就说两个问题。

一、不要影响可能进行的乳癌根治手术切口设计。

二、如果同一侧乳腺,相近的区域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你会一个肿块一个口,还是来一个大口一锅端?

虽然我很喜欢小切口,但是还是推荐设计一个合适的大口,主要照顾小肿块。实际切除时也要先小后大,否则打乱了解剖关系,再找就难了!

4、麻醉

硬膜外或静脉复合麻醉。只有具有特殊才能的医生会选择局麻!

5、找到肿块

虽然我们前期作了许多准备,但是真正切开皮肤后,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就在定位点上,怎么就感觉不到它哪?或许是你的手指感觉不够敏感,或许你还缺少足够的经验,或许你的定位有偏差,但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你需要马上把它找出来!

步骤一

找到肿块前先要找到乳腺。

步骤二

沿乳腺表面游离。如果肿块位于乳腺表面,可将乳腺提起,肉眼观察。如果看不到,用手指探查时,要先压后后探,不要手指在乳腺表面轻飘滑动。其次,要由外向内。因为乳腺肿块的外侧缘最为清晰。两侧缘易受各腺叶间隔干扰,内侧缘探查时乳腺被膜易形成张力。

步骤三

如果经乳腺表面不能探及,或肿块位于腺体深部,需要切开腺体。注意,不要在预定肿块位置切开,许多肿块切开被膜后,张力下降,可能与周围乳腺组织软硬相似,甚至更低。

应该在临近肿块的乳腺腺叶间隔切开,损伤小,出血少,最主要的是几乎不会误伤肿块。绝大部分良性肿块不会跨越腺叶间隔,如果肿块突破间隔,则很可能是恶性的。

切开腺叶间隔要一直到乳腺胸大肌间隙,不要半途而废。

步骤四

一指伸入乳腺胸大肌间隙,一指置于乳腺表面,双合诊。看它能飞到天上去。

步骤五

如果仍然不能找到,不要犹豫,术中超声定位。谁让超声说有哪,就让他来找,不要把腺体切得七零八落后,被告知腺体结构混乱,无法探及,反正术前肯定有,你自己仔细找吧。

6、肿块切除

找到肿块后,应视肿块大小选择切除方法。肿块巨大的,应分离相邻两侧腺叶间隔,作腺叶切除。体积较小时,应沿放射轴方向作梭形切除,以便关闭乳腺创面。要避免挖坑式切除。

无论肿块大小,均应在肿块假被膜外切除。

7、创面缝合

现在,正有战友在讨论如果关闭创腔,为了不与其内容重复和冲突,我只谈几个问题。

一、创腔是如何形成的?

毫无疑问,是肿块切除后组织缺失所致。

二、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创腔?

肿块有多大,创腔有多大。肿块有多深,创腔有多深。肿块是什么形状,创腔至少如此,只大不小。真的应该这样么?真的只能这样么?我看未必!我们无法选择肿块的形状,但我们可以选择切除的方式。合理的切除方式,成就完美的缝合。

三、创面组织处理

1、皮肤需要缝合,这没有疑意。最好的方式是可吸收线连续皮下加连续皮内缝合,最牢固,张力最小,瘢痕也最小。具体操作中可能发现皮下组织不易显露,免强缝合后表皮剩余,缝合皮内后很丑。只要缝合前将表皮切缘剪除一条,显露皮下即可。

2、皮下组织

首先,过多的切除皮下组织对肿块切除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有帮助的。如果没有皮下组织缺失,缝与不缝,差别不大。但是,如果较多皮下组织被切除,那么,对合残留下来的空间是无法实现的,只能保留残腔。原因是,乳腺区域皮肤、筋膜和乳腺被膜之间的特殊关系,无法轻易横向移动!

四、乳腺组织

20年前,乳腺创面必须用皮针缝扎止血,10年前流行电刀地毯式止血。

大家讨论的重点主要是乳腺创面的处理。我的意见是乳腺断面仔细止血后,最好缝合关闭,前提是切除时注意残留乳腺形态。乳腺腺叶间隔切开后不需缝合。对于采用挖坑式切除的情况,如果不愿意再对残留乳腺整理塑形,最好放置不管,等待日后脂肪填塞,勉强缝合,不但外形难看,主要是还会形成一个肿块形瘢痕结节,日后病人来复查,你反复告诉病人新肿块只是瘢痕时,你会不会心虚,病人会不会相信!!!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修补术

表面上看,穿孔修补是最平常的手术,好像冲洗腹腔是最大的工作。同时,它也是最奇怪的手术方式之一,大部分时间,大部分医生都采取最简单的原位缝合关闭穿孔,尽管后来迷走神经切断流行一时,尽管腹腔镜部分取代了开腹,但是最原始的手术方式还是跨越历史保留下来,并依然广范应用。

????????

是没有必要改进?还是没有改进空间?还是没有人愿意尝试?

1、幽门探查

在开腹确定为穿孔后,应该先行腹腔冲洗,然后第一件工作就是探查幽门环,目的有四:

一、有没有幽门梗阻。如果有,单纯缝合就是错误的!

二、溃疡大小,位置,形态。许多(可能非常多)医生做完修补后,手术记录上只有穿孔的位置、大小,并没有描述溃疡情况,难道他忘了,穿孔只是溃疡的并发症,真正的疾病是溃疡!

三、确定幽门准确位置,对于变形的幽门,靠眼睛很难判断。

四、确定胃窦、幽门、十二指肠横轴和纵轴方向,特别是腔内方向,而不仅仅是外部形态。

探查方法,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注意一条:探查点不要离幽门太近!

切开探查可酌情考虑,尽可能避免!

2、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对外科医生来说,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胃溃疡可能恶变,而十二指肠溃疡可能引起幽门梗阻。本来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只要确定幽门位置即可。但是偏偏大部分溃疡紧靠幽门,或跨越幽门,甚至就在幽门环上。在此我们不作进一步的分析,只作一个简单的判断,判断的依据为穿孔的位置,只有幽门环以下的穿孔为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幽门环以上,包括跨越幽门环的,不论偏上偏下,都算胃溃疡穿孔。

3、要不要取活检病理,怎么取

我的建议是都要取活检,并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怎么取哪?可以在穿孔6点位切除一角,注意不要太小。然后正常缝合穿孔即可。

4、缝合穿孔

一、缝多宽合适哪?

是千篇一律的8~10mm,还是根据溃疡大小而定?

如果定宽,溃疡巨大怎么办,缝合在溃疡面内会不会影响愈合?

如果根据溃疡而定,是否应该超越溃疡边缘?如果溃疡巨大怎么办?过宽的缝合会不会造成幽门狭窄?

这些问题你也许想过,也许没有想过。按照那种方法的都有,但是结果却是基本一致的,大部分能够愈合。说明什么问题哪?或许大量保守治疗成功的病例可以说明一切!

二、缝线切割撕裂

我想许多人遇到过类似情况,至少绝大部分人在注意这个问题。预防措施为:全层、垂直进出、跨越溃疡底部、轻柔。

如果出现撕裂也不要紧张,可加宽缝合,跨越溃疡即可。

前面提到过,本手术方式对穿孔缝合状况要求并不很高,只要可以闭合穿孔就可达到基本要求。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穿孔修补术

巨大穿孔

应该说,没有一破就是个大洞的溃疡穿孔。巨大穿孔至少说明:溃疡底部较大,穿孔时间长。如果是胃溃疡穿孔,胃癌穿孔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此时腹腔状况已经不能完成更大的手术操作,穿孔修补几乎成为唯一选择。

修补之前,应该对溃疡进行更细致的探查。切除溃疡底部送病理检查,清除溃疡面坏死组织,确定溃疡面占幽门环周径比例(超过一半者必然出现幽门狭窄),探查溃疡面有无出血(如有出血应根据血管位置结扎相应供胃血管)。

缝合巨大穿孔时,会有一定张力(与小穿孔不同),缝合线必须跨越溃疡边缘。大网膜填塞可降低张力,增加愈合机会,但会增加幽门梗阻发生率。

缝合完成后需再次探查幽门,并且要上下两端探查,如果有幽门梗阻或明显狭窄需附加手术。

胃体胃底溃疡

如有可能,最好一期胃大部切除。如污染较重,可试行溃疡局部切除,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风险。

附加手术

对于腹腔污染较重的病例,即使术中病理诊断胃癌,也可暂时关闭穿孔,待二期根治。一期手术风险大,时间长,并且很难达到根治标准。那么,应该算是胃癌根治哪,还是胃大部切除?难道还要二期单纯淋巴结清扫?

真正必须附加手术的是幽门梗阻!!!

单纯的胃空肠吻合成功率较高,但是要面对幽门再通、吻合口溃疡和二期胃大部切除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很棘手。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作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永久性关闭幽门、高位后壁胃肠吻合。你看,现在比胃大部切除还麻烦了。

因此,单纯的胃空肠吻合是一个无奈而且后患无穷的应急手术,近期必须作确定性手术。

既然只是一个暂时性应急手术,还有必要费心费力的找麻烦吗?还有没有更简单、更安全、后患更少的办法哪?

胃、空肠上段置管造瘘就基本附合以上要求。

脾切除术---------脾破裂

切口选择

脾切除常用切口有: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正中切口、左侧肋缘下切口、左上腹“L”型切口、上腹横切口。

无论你术前利用何种检查,经过如何判断确定为脾破裂,切口依然要按照既有利于切除脾脏,又要方便腹部其他脏器探查和处理!因此,推荐左上腹探查切口,如果术中发现合并有肝破裂,只有经切口中央向右侧延长为T形切口。横切口虽可以满足要求,但是主要用于儿童,实际操作中,横切口很不舒服!

脾脏探查

开腹后,吸除部分积血后,要马上进行脾脏探查。

先探查脾脏膈面,脾后侧缘,然后用干纱布垫子填入脾后侧缘后方使脾脏进入视野范围。直视下探查脾脏面和上下极。如果无异常需切开胃结肠韧带探查脾门。

如果探查中发现脾脏裂口内有血凝块,切勿取出,防止出现大出血。

如果脾脏未发现明显裂口,应立即探查其他脏器。

脾脏切除

如果脾脏出血已经停止或出血缓和,可按常规依次结扎切断脾胃韧带、胃网膜血管、胃短血管、脾肾韧带、将脾托出后直视下结扎切断脾门血管。

如果脾脏仍然有剧烈的活动出血,就要立刻阻断脾门血管,切除脾脏。

具体要求:1分钟内游离脾肾韧带、阻断脾门。3分钟内切除脾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裂伤越严重,脾切除越快)

具体操作:术者左手前四指由外向内钝性分离脾肾韧带(实际上是撕开与脾肾韧带连接的脾被膜),将脾脏向内上翻转,左手拇指与食指顺势掐住脾门血管,用血管钳分开脾门血管上方间隙后,靠近脾门处双重钳夹脾动静脉,切断脾蒂。然后将脾脏向下拉出切口外,直视下结扎切断胃短血管,切除脾脏。

彻底止血

切除脾脏后,先不要急于结扎脾蒂,此时出血已经停止,需要马上从凶猛的切除状态进入温柔细致的止血状态。

应该先下推结肠,内拉胃体,冲洗创面,干垫子填塞脾窝,然后提起脾蒂钳仔细看来。注意这两把脾蒂钳从夹上直到现在,是自己躺在切口下的,我没有余力扶他,别人最好也别动!它自己总不会把脾血管撕了吧!

由于靠近脾门钳夹,此时钳子应该离胰腺还有一些距离,如果有点远,近端再上一把,结扎点离胰腺半厘米就好,太长容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也不好看。然后双重结扎加缝扎,动脉再加一道,放心了吧!

然后探查胃大弯,有血管撕裂一定要缝扎。最后看看脾膈、脾肾韧带。止血由浅入深,互不影响。

最后换上一块干垫子,就可以干别的去了!

-------------关腹前别忘了拿出来!

---------应该不会,还要放引流哪!

加快速度

加快速度之---------手术速度之谜

手术速度广义的概念是:从病人进入手术室到手术结束推出手术室。(这是病人眼中的速度)

常规的概念是:从麻醉开始到手术结束。(手术单上的速度)

狭义的概念是:从手术开始到手术结束。(医生眼中的速度)

不难看出,其中的差别!

这其中既无论手术类别和手术过程,也无论手术操作的迅捷程度,评价依据只有一个-----------总时间!!!

加快速度之---------谁来主宰

我们已经知道了,手术速度的真实意义为手术用时长短。这是一场特殊的计时赛,只规定了起点和终点,病情不同,方式不同,过程不同,却要看看谁用时更短。不是一场定胜负,而是不限场次。

让我们再来看看是什么决定手术速度?毫无疑问,病情是最主要的因素。但是你无法选择病情,你不会总那么倒霉,也不会总那么幸运。所以对于手术速度来说,病情状况可以被忽略。

现在,手术者的因素就是第一位的了,由于是本文重点,暂且不论。

另外影响手术速度的因素还有:麻醉、器械、护士。但是和病情一样,都可以在手术速度的比拼中被忽略。

因此,最后的结论是,手术者是影响手术速度的最主要因素,也可以说是唯一主宰。

加快速度之---------主宰速度之迷1

手术者是如何主宰手术速度的哪?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手术者是指一个手术团队,而不仅仅主刀一人。

在手术者的因素中,什么最重要哪?

表面上看,应该是主刀的技术水平,因为他要判断病情,确定手术方式,完成主要操作,谐调团队配合。但是有很多技术水平很高的专家手术速度并不快,甚至较慢。

一个手术者的技术水平需要多年磨练,才能有所提高,你真的愿意再等下去吗?

谁能保证你不会成为一个高水平低速度的老专家哪?

你现在的技术水平真的不能再快了吗?

别急,答案就要揭晓!

手术时间-------------一笔明明白白的糊涂帐

如果你对自己或同事的手术时间进行统计,记录完成每一步操作的人员和顺序,再记录完成单次操作需要的时间。术后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大出意外:每一种操作时间乘以次数,然后各种操作相加,得到的理论手术时间与实际手术时间相差甚远?如果考虑到许多操作是同时进行的,时间上有重叠,两者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时间到底上哪去了?

加快速度之---------立竿见影

你有没有发现主任的手术时间比你快很多,为什么呢?

其中有一条很关键--------偷换概念

你可能没想到-------因为主任去手术室比较晚,出来比较早。在病人眼中主任的手术时间是最狭义的手术时间!

当然你不能也晚去,但是你可以想办法让你的手术时间也狭义一点!!!

方法很多,自己想,别出坏主意。

加快速度之---------积少成多

我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了让年轻医生相信合理应用基本功的重要性,同样的一个胃大部切除,同样的主刀,同样的拉钩,唯一不同的是一个由我来打结,另一个由年轻医生来打结,除此之外我不做任何额外的工作。结果一个胃大部下来,将近个方结后,时间差距为25分钟!!!

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哪?

是由于我的结打得快吗?不是,为了保证手术安全、顺畅进行,每一个结都要认真、牢固地打好。

如果因为打结不好,出现血管撕脱,用来止血的时间可能足够再打个结!更可怕的是,术后出血-------

因此,认认真真打好每一个结就是最好的加速度!

那么,时间从哪里节约出来的哪?

加快速度之---------积少成多

1、结扎血管时,主刀拿剪子你拿线,剪断血管后,马上套线结扎!

2、缝合时左手先抓住线尾,右手翻转等待抓线!

3、浅部结第一个结一定要让自己和主刀都能看到,才会第一时间松钳!

4、任何时候抓住线的姿势都是预备打结的姿势!

5、收紧第一结的姿势正好为打第二结的准备姿势!

6、深部结学会单手收线,避免倒手!(不但影响速度,最主要的是线结会松!)

7、打完结立即将线并拢,并将线暴露在剪线者面前,而不要指向剪线者!

仅仅提几个打结的小建议,应该每一条可以节约1秒钟,积少成多!!!

加快速度之无名英雄---------拉钩

如果你现在只能有拉钩的份,不要失望,你可是提高手术速度真正的无名英雄!那么拉钩是怎样帮助加快速度的哪?

1、隐者拉钩。真正好的拉钩可以让手术者忘记拉钩者的存在!为什么大家对拉钩的评价是:持续性拉钩,阵发性挨熊?那是因为只有拉钩出现问题时,才会引起手术者的注意,如果你能让主刀者忘记你的存在,你就是最好的助手!

2、拉钩者往往都是年轻医生或实习医生,对如何放置拉钩并不熟悉,对拉钩应该产生和实际产生的效果也知之甚少,甚至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因此,要求拉钩者自己给主刀显露好,是强人所难!必须主刀者自己亲自将拉钩放到位,然后交给拉钩者固定,并且交待清楚拉钩力度、深度、用力方向。需要调整时也要亲自调整。

3、拉钩是重体力劳动,对注意力要求高于其他手术者,因此,不应再肩负其他职责,如剪线、吸引,止血等,只要需要活动的工作都要避免!

4、拉钩者时刻牢记,为主刀拉钩!你自己能不能看见不要紧,能看见也最好别看,以免出现用钩拉开,用头挡住的现象。

好啦,总结一下拉钩业行规:

需要拉钩看主刀,

主刀放好需抓牢。

主刀不批我不动,

不伸胳膊不晃脑!

加快速度之名誉主宰--------主刀

前面分别谈了助手们如何为提高手术速度而努力拼搏,似乎都不是很困难,主刀由该如何哪?

在这个手术团队中主刀就像老板,但老板也有老板的难处:

群众有人发钱,积少成多慢慢攒;老板头顶蓝天,创造财富靠发展。

主刀要想真正提高手术速度,捷径很少,提高自己可能是最好的方法。做过主刀的人都知道,手术不是你想快就能快的起来的!

在你一心想快,但是还快不起来的时候,送你几句忠告:

别惦记领导,

别光想看表,

别说麻醉不好,

别嫌护士太吵,

别怨配合太少,

别嫌拉钩总跑,

认真干好自己的活!

大家都看着你哪!!!

嵌顿疝手法复位

1、必须确定无肠管坏死!(时间、压痛、肠鸣音、阴囊红肿------)

2、体位:足高屈髋位。

3、手法1:先探查肿块质地,如果质地均匀,囊性感,可试行复位。左手食指及拇指置于外环口上方,向下推,不需太大力量,只要能够阻挡疝囊向外环上方突出即可。右手环形张开,压在疝囊的内、外、上、下方,持续缓慢用力便可成功。

原理:

保持疝囊外口呈漏斗状,防止皱褶粘膜阻塞肠腔。

将复位分成两步,第一步------还纳肠内容物。第二步------空虚肠管自行还纳!

手法1.1

手法1大约可以解决70%以上的嵌顿疝,如果无效,可使用方法1.1。保持手形不变,左右手指配合将嵌顿肠管向下牵拉,然后手法1。

原理:将肠管向下牵拉!!!使肠管嵌顿水肿部向下离开外环口,肠腔重新开放。

注意:并非越向上肠管越粗,只是系膜稍有增加。但是只有梗阻上方的肠管才是柔软通畅的。回不去,出来没问题了吧!!!

嵌顿疝手法复位

如果仍然不能成功,让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

一、用两指探查疝内容物,如果肠壁变厚变硬,说明充血水肿严重。如果可以扪及饼样肿块,应该是系膜水肿。只有柔软、变形能力正常的组织才能通过狭小的外环,而此时疝内组织变形能力已经非常有限,应该选择手术。

二、肿块巨大且张力很高

除了说明外环口较大外,还有肠腔内气体液体较多,或者水肿严重,或者已经有大量渗血渗液,不易区别,复位风险较大,需要手术。

嵌顿疝手法复位

三、肿块大但张力不高

此时阻碍还纳的原因主要是疝出肠管较长且成袢,手术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术中还纳也有困难,经常需要扩大疝囊颈。但是手术困难不一定手法复位也困难,让我们再次想一想外环口的情况,除了后壁比较平整外,其他都是台阶状,可不可以利用后壁----------翻转复位!

抬高臀部,左手置于疝囊前部向阴囊方向推,右手置于疝囊后部,利用食指将靠近外环口的后方的肠管压扁,还纳局段肠管内容物,利用重力渐渐还纳,有点像换枕头皮。注意不要整体上推,这样疝囊和肠管同时上移,但是疝囊是不会回去的。

嵌顿疝手法复位

四、疝囊不大张力不高,就是回不去。

如果仔细探查你会发现,肿块随挤压可以变形,肠管较软,使不上劲。此时应该是粘稠的肠内容物造成的。应该算是一种难复性疝,外环口并不紧。但是糊状物力量不易传导,常规挤压很难奏效。可以采用分段还纳法。

用手指将疝囊近外环处分断出一小部分,然后慢慢将其中内容物挤入腹腔,然后再挤一点----------

五、只剩一点点,张力高,回不去!

肠腔内水、气排尽后,残留少量固体,像钩子一样挂在外环口上。此时,只要用拇指直接向后压即可。

有位战友提出:

1、小儿疝的疝囊嵌顿后,很水肿,分离的时候很容易分破,不知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2、小儿疝嵌顿后,疝囊水肿增厚明显,分界不清,也不容易分离,不知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这是斜疝手术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将回答加在这里,算是对以前讲过的斜疝手术的补充。

1、疝囊容易分破,主要原因不是水肿,而是质地变脆,弹性下降,如果和平时一样提拉就容易破。另外,有些嵌顿疝平时并不常疝出,或平时疝囊较小,嵌顿时被内容物在内部扩张后,囊壁变薄。

2、嵌顿疝时,局部解剖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之所以感觉结构不清是因为平时习惯于清楚地看着疝囊内、外分离,而今菲薄的疝囊变得水肿增厚,疝囊外膜显示不清所致。其实真正的困难是广泛的渗血,又不能有效地止血,造成视野不清。

解决方法:

一、切开疝囊时位置稍稍向下,避开充血水肿增厚最严重的疝囊颈。

二、横断疝囊是避开看起来路途最近,但实际是陷阱的疝囊颈口狭窄部。子要向下1厘米即可。

三、横断疝囊前,经疝囊后壁辨认精索血管和输精管位置,只要保证其安全,其他结构均可电刀切断。

四、横断后松开所有钳夹上端疝囊的血管钳---------我不拉看你怎么撕!!!

五、提起精索,沿精索向上分离,可轻松越过疝囊颈口狭窄部。

六、提起上端疝囊断端边缘,用一把血管钳将断端全部夹起。完整的疝囊是最结实的疝囊!!!

继续往上就简单了。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分段剥脱术

首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适用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术前静脉造影除了解下肢静脉系统情况外,还要特别标明瓣膜功能异常的交通支,以便术中处理。

1、属支

隐静脉裂孔附近的5条属支必须一一认明结扎,应该没有疑问。

大腿中下段一般认为没有属支,实际上中下1/3处有一条收肌管穿支与深静脉交通。

在膝平面主要有小腿前静脉和后弓状静脉。对手术的影响主要是会将自上而下的剥脱器引入歧途,偏离主干。另外,由于他们与小隐静脉有交通支,并非终末型静脉,游离结扎的深度常不好掌握。

2、静脉瓣膜

大隐静脉腔内,有9~10对瓣膜,小腿部较多,瓣膜多呈双瓣型,可以阻挡自上而下的剥离器。

上部切口及大隐静脉显露

纵形切口适用于需要同时处理深静脉或股动脉的病例。对于单纯大隐静脉曲张,腹股沟韧带以下平行斜切口即可良好显露。切口位置稍低,有利于首先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切开皮肤后,在筋膜中央切开一个小口,伸入小拉钩后,上下拉开,多可直接显露大隐静脉主干,并且可以避免损伤并行的隐神经。找到主干后,先不要急于向上游离,因该先向下游离,进一步确定大隐静脉主干。先沿大隐静脉主干前方向上分离,直到隐静脉裂孔处,显露大隐静脉上端全程,再分别结扎属支。这样有利于准确分辨各个属支,也会避免过深的分离。

大隐静脉根部结扎残端长度不应超过5mm。结扎后必须缝扎。

是否需要沿大隐静脉主干向下游离哪?

因为大隐静脉属支有较多变异,适当向下游离可以发现变异的属支。

结扎闭管肌穿支

经大隐静脉主干近侧断端插入剥脱器,双重结扎近端,将剥脱器向下最大限度插入,并以此为标志,于大腿中下1/3处另切一小口,显露大隐静脉主干后,后退剥脱器,挑出大隐静脉,向上下游离,结扎闭管肌穿支血管。如果剥脱器可向下继续插入,此处可不切断主干,于剥脱器头部被阻处另切口处理。如果不能将闭管肌穿支分离出并结扎,可于切口下切断主干,向下缓慢拖出血管,多可将穿支提出切口外。

注意,此穿支并非必须结扎,不要免强!

沿着正确的主干前进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情况大都是明明血管就在前方,但剥脱器就是过不去,或是偏离主干,进入属支,无法继续。

是什么阻挡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静脉瓣膜,许上不许下

2、属支。误入歧途。

3、静脉屈曲。

怎么办?

可以在你将小腿血管搞乱之前,从下向上寻找主干。静脉瓣膜和属支都不会形成障碍,但是屈曲怎么办?

好在屈曲的血管和主要属支的汇入处主要集中在小腿中上部,可以在上下两端剥脱器头部受阻的部位各作一切口,上面的向下切,下面的向上切,基本可以解决主干和主要属支主干的问题。

是化曲为直,步步推进?还是扩大切口,整团切除?

沿着正确的主干前进-------寸步难行

是化曲为直,步步推进?还是扩大切口,整团切除?

不管哪种办法好,都要把血管与周围组织分开。或许,这是整个手术过程中最不顺利的部分。当你提着血管断端游离时,无论你如何小心,无论用钝性还是锐性分离,都难免将血管撕破甚至撕断,使手术陷入困境。

为什么血管如此难以分离哪?

主要原因是血管屈曲,屈曲的血管经常会挡在血管钳的前方。

其二,扩张的血管壁变薄变脆,失去了原有的弹性,一碰便破。

其三,曲张血管长期慢性炎症导致于周围组织粘连,犹其与皮肤粘连紧密。粘连的强度已经超过了血管的强度,结果就是血管没分开却先分破了。

这些困难是普遍存在的,要想克服困难将血管完整的分下来,需要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等等!真的必须要过雪山草地才能到陕北吗?

亮丽转身

让我们再次想一想血管与周围组织的特点。

血管后方是疏松组织,比较容易分离--------先从这下手???

这的确是让人难以抵挡的诱饵!

但是,分完了血管就游离了吗?不,脱离了与下方的联系,血管与皮肤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你把中间分子完全推到敌人的怀抱里去了!

应该先分离血管与皮肤之间的粘连,虽然粘连紧密,但是皮下还是有间隙的,这在切开直视下分离时看的很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间隙?如何才能沿着这个间隙前进哪?

前面提到,血管屈曲严重,质地脆弱,但是皮肤基本是笔直平滑、坚韧可靠的,而这个间隙就坚定地贴在皮肤的背面,游离覆盖在血管团上的皮肤,就等于游离成团的血管!!!

如果两个切口距离很近,就可分别提起靠近的切口两端,互相分离提紧,然后用蚊式钳或解剖剪刀沿拉紧的皮肤分离,直到分到对侧的切口??!!

你看出来了!!!怎么和横断疝囊一样??!!

如何向两侧展开哪?

可以在需要分离的区域内缝几个皮肤牵引线,拉紧需要游离的皮肤--------

游离好血管团,是化曲为直,步步推进?还是整团切除?还有什么区别吗!

对于指向两边的曲张血管,真想把他们全部切除!

但是他们大都是交通支血管,完全切除是不现实的。

既然不能全切,只能尽量多切一点了。但是游离远了就无法结扎了,撕断当然可以,的确心有不甘,不够完美。

或许,你可以在你想切断的地方经皮缝扎交通支血管!有什么不可以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l/139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