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1:

  谢某,男,60岁,退休。年6月7日就诊。

  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遂来就诊。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咳嗽咳痰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每年持续3~4个月。近1周加重,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注:pǐ),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现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患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出咳平,痰粘稠而厚,色白,于每天早晨起床后及进食油腻甘甜食物后则咳甚痰多,胸闷,脘痞,呕恶,纳少,神疲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湿蕴肺证。其病因病机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患者久病脾虚生痰,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大便时溏;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腹痞满,呕恶;舌苔白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候诊断: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   中医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 剂: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0g 茯苓15g 佛耳草6g   川朴10g 陈皮6g 苍术10g   苏子12g 莱菔子10g(包煎)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强调几点   关于后面例题的讲述,我以为,应强调几点:   1.前后的一致性,即主诉、现病史、分析、诊断、治法方药前后要一致而连贯;   2.复习时以系统为单位,对比记忆;   3.重视病机,记忆每种疾病的基本病机,在此基础上变化,区分证型。   总结   由点到面,找到突破口   推此及彼   排除鉴别   综合思考   联想深入   例题2:   张某,女,28岁。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继而出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胸部胀闷,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一天。   现病史:患者昨夜感寒不适,继而出现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胸部胀闷,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喘息咳逆、呼吸急促伴咳痰为主症,诊断为喘证。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壅肺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患者外感风寒,内合于肺,寒邪闭肺,肺气不宣,肺气上逆,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寒邪伤肺,凝液成痰,则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卫阳被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寒邪凝滞,经气不利,则头痛;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实喘之风寒壅肺证。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   方 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12g 紫苏12g 半夏9g 橘红9g   杏仁9g 苏子9g 紫菀9g 白前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3:   陈某,男,48岁,干部。年10月16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经常出现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偶有胸闷,伴精神紧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少寐多梦,盗汗,耳鸣,腰膝痠软,劳累后心悸、胸闷症状加剧,休息能缓解,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心悸反复发作2年。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经常出现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偶有胸闷,伴精神紧张,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少寐多梦,盗汗,耳鸣,腰膝痠软,劳累后心悸、胸闷症状加剧,休息能缓解。现症见:心悸不宁,烦躁不安,伴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耳鸣,腰膝痠软。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悸为主症,诊断为心悸。患者心悸,劳累后加重,休息缓解,少寐多梦,眩晕耳鸣,胸闷,手足心热,口渴,盗汗,腰膝痠软,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证。其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水不济火,心火内动,扰动心神。(患者肝肾阴虚,水不济火,以致心火亢盛,扰动心神,故见心悸、少寐多梦;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髓海不足,骨骼失养,故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阴虚火旺,虚火内蒸,故手足心热,盗汗;口渴,舌质红,薄白苔,脉象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象。)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候诊断:阴虚火旺证。   中医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 剂:天王补心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15g 玄参15g 丹参20g 茯苓20g   五味子15g 远志5g 桔梗5g 当归身15g   天冬15g 柏子仁10g 酸枣仁15g 生地20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4:   赵某,男,41岁。年4月27日初诊。   患者近2年来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分钟前和妻子生气后出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胸闷疼痛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5分钟。   现病史:患者近2年来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分钟前因和妻子生气后加剧,现症见: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诊断为胸痹。患者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辨证为心血瘀阻证。其病因病机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候诊断:心血瘀阻证。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川芎12g 桃仁10g 红花9g 赤芍6g   柴胡6g 桔梗5g 枳壳6g 牛膝9g   当归9g 生地9g 降香9g 郁金9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5:   孙某,女,49岁。年12月4日初诊。   患者有癎病病史30年,时有发作,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癎病时有发作30年,加重3个月。   现病史:患者有癎病病史30年,时有发作,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   既往史:有癎病病史30年。   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以此为主症,故诊断为癎病。患者癎病反复发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证。其病因病机为: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患者癎病反复发病,耗伤心脾,脾气亏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故神疲乏力;心血不足,心脉失于濡养故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心脾两虚,不荣于面,故见面色苍白;脾主肌肉,脾虚生化乏源故体瘦;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大便溏薄。)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癎病。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   中医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方剂: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文火另煎分次兑服)9g 茯苓12g   白术12g 炙甘草6g 陈皮9g 姜半夏9g   当归6g 丹参9g 熟地9g 酸枣仁12g   远志6g 五味子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6:   梁某,男,49岁,已婚。年3月1日就诊。   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常因饱食、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昨日与邻居发生争吵后,即出现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尤两胁胀痛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遂来就诊。舌红苔薄白,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诉:胃脘部疼痛5年余,加重1日。   现病史:患者胃脘部疼痛反复发作5年余,常因饱食、情志不遂而复发或加重。先后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暂时缓解。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昨日与邻居发生争吵后症状加剧,现症见:胃脘胀闷、疼痛,痛势较剧,尤两胁胀痛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胃脘胀闷、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患者胃脘胀闷、疼痛,两胁明显,嗳气频繁,喜叹息,大便不爽,舌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气犯胃证。其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患者平素性格急躁易怒,肝主疏泄而喜条达,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喜长叹息;气滞肠道传导失常,则大便不爽;病在气分而湿浊不甚,故苔多薄白;病属肝而主痛,故见脉弦。)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诊断:肝气犯胃证。   中医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柴胡15g 枳壳9g 芍药12g   香附9g 川芎9g 甘草6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7:   患者孙某某,女,62岁,退休。年9月7日就诊。   患者二天前因误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遂来就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2天。   现病史:患者二天前因误食变质不洁食物,而致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现症见:腹痛阵作,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诊断为痢疾。粪便黏稠如冻,腥臭难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痢。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患者饮食不洁,湿热毒邪直趋中道,蕴结肠腑脂膜,邪毒与气血搏结,腐败化为脓血,气血被阻,气机不畅,传导失司,故见腹痛阵作伴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湿热下注则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型诊断:湿热痢。   中医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 剂:芍药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芩12g 黄连9g 芍药15g 甘草9g   当归12g 木香10g 槟榔15g 大黄9g   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8:   刘某某,男,34岁。年5月20日就诊。   患者3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现症: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右胁胀痛3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3天前因在路边小吃过食油腻后出现右胁胀痛,恶心口苦,今因疼痛加重而来诊。现症见: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右胁胀痛为主症,诊断为胁痛。患者右胁胀痛,恶心,口苦,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肝胆湿热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患者过食油腻之品,脾失健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胁痛口苦;湿热中阻,气机升降失常,故胸闷纳呆;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肝胆湿热之候。)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胁痛。证侯诊断:肝胆湿热证。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   方 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龙胆草10g 黄芩10g 栀子10g   车前子包煎15g 生地25g 当归20g   柴胡10g 甘草10g 泽泻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9:   曹某,女,34,已婚。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自测体温40℃左右,无咳嗽、咽痛,自服感冒消炎药后发热渐退。3天前出现目黄,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色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遂来就诊。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诉:发热1周,目黄、身黄3天。   现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自测体温40℃左右,无咳嗽、咽痛,自服感冒消炎药后发热渐退。3天前出现目黄,全身发黄,黄色鲜明,小便色如红茶,伴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为主症,诊断为黄疸。患者目黄、身黄、小便如红茶,发热,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腹胀纳呆,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而数,辨证为阳黄——热重于湿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熏蒸,肝失疏泄,胆汁外溢。(外感湿热疫毒,从表入里,薰蒸肝胆,胆汁外溢肌肤,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因热为阳邪,故黄色鲜明。热耗津液,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则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腹部胀满;湿热中阻,脾失健运,故纳呆;湿热熏蒸,胃浊和胆汁上逆则恶心呕吐,口干而苦;湿热蕴结,肝胆热盛,故苔黄腻,脉弦数。)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黄疸。证侯诊断:阳黄(热重于湿证)   中医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方 剂:茵陈蒿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茵陈30g 山栀15g 生大黄9g(后下)   茯苓15g 黄连3g 陈皮12g 郁金12g   滑石15g(包煎) 猪苓9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10:   孔某,男,54岁。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昨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头晕反复发作8年,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昨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   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8年。   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眩晕为主症,诊断为眩晕。患者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上亢证。其病因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患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头目,故眩晕,肝阳上亢,气血上冲,则见头目胀痛,颜面潮红;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苦,失眠多梦;情志抑郁更易郁而化火,故每因烦劳、恼怒而诱发及加重头晕;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之征象。)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中医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天麻12g 石决明30g(打碎先煎) 牛膝12g   钩藤12g(后下) 杜仲12g 桑寄生12g   黄芩12g 山栀12g 菊花12g 白芍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12:   何某,男,20岁,未婚。年8月4日初诊。   患者因半月前左上臂生一疮疖,未予重视。7天后出现眼睑浮肿,继则面部、下肢浮肿明显,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遂来就诊。眼面及下肢浮肿,左上臂见个疖肿,已结痂。舌质红,薄黄苔,脉浮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颜面及下肢浮肿1周。   现病史:患者因半月前左上臂生一疮疖,未予重视。7天后出现眼睑浮肿,继则面部、下肢浮肿明显,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现症见:眼面及下肢浮肿,左上臂见个疖肿,已结痂。尿黄赤,量少,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颜面及下肢浮肿为主症,诊断为水肿。患者左上臂疮疖后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尿黄赤,伴有发热,恶风,恶心,乏力,舌质红,薄黄苔,脉浮而数,辨证为湿毒侵淫证。其病因病机为: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因肌肤疮疖未能及时清除,湿毒内归脾肺,使中焦脾胃不能运化水湿,肺不能通调水道,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发为水肿;风为百病之长,故病之初起,多兼风邪,是以肿起眼睑,颜面,迅及全身,有恶风发热之象;脾失运化,肺失通调,故小便不利;中焦水湿内蕴,胃失和降,故见恶心;脾气受困,清阳不升,故见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乃风邪夹湿毒所致。)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水肿。中医证候诊断:湿毒侵淫证。   中医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 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金银花12g 赤小豆30g 野菊花15g   蒲公英15g 麻黄9g 杏仁12g 桑白皮12g   连翘15g 紫花地丁15g 生草6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13:   宫某,男,35岁,已婚。年4月28日初诊。   患者于1小时前出现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伴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自服消炎止痛药无效,遂来就诊。平素嗜烟酒及肥甘之品。舌红而苔薄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小便短涩,疼痛1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1小时前出现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伴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自服消炎止痛药无效。   个人史:平素嗜烟酒及肥甘之品。   既往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小便短涩疼痛,尿中砂石为主症,诊断为淋证。患者小便短涩,疼痛,色红赤,尿中有砂石,右侧腰部绞痛难忍,并向右下腹及会阴部放射,舌红而苔薄黄,脉弦,辨证为石淋。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尿液煎熬成石,膀胱气化失司。(嗜烟酒、肥甘之品,酿成湿热,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故为石淋;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碍气机,不通则痛,则小便艰涩,尿时疼痛,腰腹绞痛;结石损伤脉络,则见尿血尿色红赤;初起阴血未亏,湿热偏盛,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候诊断:石淋。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 剂:石苇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车前子15g(包) 金钱草30g 海金砂15g(包)   鸡内金15g 石苇30g 冬葵子15g 翟麦15g   滑石15g 白芍30g 甘草5g 小蓟20g 藕节15g   服法: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例题14:   龚某,女,38岁。年11月14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昨日开始出现便血,症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便血色红1天。   现病史: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昨日开始出现便血,现症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   个人史:平素嗜食辛辣。   既往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便血色红为主症,诊断为血证——便血。患者便血色红,大便不畅,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辨证肠道湿热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脉络受损,血溢肠道。(湿为阴邪,性黏滞,易阻气机,气机不利故大便不畅;湿热困于肠胃,运化失调故见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为肠道湿热之征象。)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血证——便血。中医证候诊断:肠道湿热证。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或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方 剂: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地榆12g 茜草12g 槐角12g(炒)   栀子9g 黄芩9g 黄连9g 茯苓6g   防风6g 枳壳6g(麸炒) 当归6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15:   计某,男,48岁。年2月14日初诊。   患者有家族消渴病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最近两个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多饮、多食、多尿伴乏力2个月。   现病史:患者最近两个月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个人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   家族史:消渴病史。   既往史、过敏史、婚育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主症,诊断为消渴——中消。患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为胃热炽盛证。其病因病机为: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患者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故见多食易饥、口渴;肺主宣发肃降,肺失宣降,则治节失职,水不化津,肾关不固,故而尿多;胃火炽盛,中土不健,消谷而不化,水谷精微既乏源泉又失输布,机体失于充养,故日渐消瘦;津伤肠燥,故而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为胃热炽盛之征象。)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候诊断:胃热炽盛证。   中医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 剂:玉女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15g(先煎) 知母9g   黄连9g 栀子9g 玄参9g   生地黄9g 麦冬6g 川牛膝5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16:   吴某,男,24岁。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发热五六日,热略减退,3日前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肢体软弱无力3天。   现病史:患者发热五六日,热略减退,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为主症,诊断为痿证。患者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辨证为肺热津伤证。其病因病机为:肺燥伤津,五脏失润,筋脉失养。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痿证。中医证候诊断:肺热津伤证。   中医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方 剂:清燥救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北沙参12g 西洋参6g(另煎兑服)   麦冬12g 生甘草10g 阿胶10g(烊化冲服)   胡麻仁12g 生石膏15g(先煎)   霜桑叶12g 苦杏仁12g 炙枇杷叶12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17:   姜某,女,33岁。年4月30日初诊。   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今天正值经行第一天,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小腹胀痛拒按1天。   现病史:患者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因正值经行第一天,现症见: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每于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为主症,诊断为痛经。患者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质紫暗,脉弦,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冲任气血郁滞,经血不利,不通则痛。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痛经。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中医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 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12g 川芎9g 赤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枳壳12g 延胡索12g 五灵脂12g(包煎)   乌药12g 香附12g 丹皮12g 甘草10g   生蒲黄10g(包煎) 益母草10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例题18:   范某,女,48岁,干部,已婚,于年1月20日就诊。   患者月经紊乱,烘热出汗1年余。病人诉近1年来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日,经量较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月经紊乱,烘热汗出1年余。   现病史:患者诉近1年来无诱因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日,经量较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等。今天来我院就诊。现症见: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日,经量较前减少;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患者女,48岁,月经不规则,周期先后不定,经期4~6日,经量较前减少,诊断为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皮肤燥痒;阴道干涩,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肾阴虚证。其病因病机为: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肾阴不足,精亏血少,则发病。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证型诊断:肾阴虚证   中医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方 剂: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熟地20g 山药20g 枸杞15g 山萸肉10g   地骨皮15g 茯苓15g 炙甘草6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0g 龟板15g   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ml,每日2次。   例题19:   患儿,女,4岁。年3月25日初诊。   2天来发热恶风,咳嗽频频,今日症状加重,来诊时症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例题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参考答案:   主 诉:发热咳嗽2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发热恶风,咳嗽频频2天,症状加重1天,现症见: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   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无异常。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儿以发热、咳嗽喘促、气急鼻扇、痰壅为主要症状,诊断为肺炎喘嗽。患儿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气急鼻扇,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辨证为痰热闭肺证。其病因病机为:痰热俱甚,郁闭于肺。   中医病症鉴别:支气管哮喘以咳嗽、喘鸣、气喘、呼气延长为主症,常反复发作,多有过敏史,两肺听诊以哮鸣音为主。而肺炎喘嗽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扇为主要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肺炎喘嗽。中医证候诊断:痰热闭肺证。   中医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注意:此处涤痰应该是“dí痰”,老师把把“dí痰”读成了“tiáo痰”。   方 剂: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3g 杏仁3g 前胡3g 生石膏4.5g(先煎)   黄芩3g 鱼腥草3g 甘草2g 桑白皮3g   葶苈子3g(包煎) 苏子3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把你画进画里,把你写进诗里,

因为有你,岁月变得格外温柔。

通知星恒年医师技能真题,直播课讲解

时间:6月9号早上11点开始直播,我们搜集全国各地的技能考题在真题班视频直播并讲解标准答案,

后面考技能会遇到80%原题

技能真题班元全天直播,收集一题讲一题,技能不过笔试也没有机会,争取一次通过考试报名联系高老师电话







































中药治疗白癜风
儿童转移因子口服溶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yy/93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