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洋 http://zl.39.net/a_xian/130225/9192503.html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中老年人常发病,患者以40岁以上女性居多,单侧发病,右侧多见。临床症状为在颊部、上唇、上牙龈和下唇、下牙龈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无任何先兆,突然出现闪电式、短暂而剧烈的撕裂样、电灼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的反复疼痛,常伴有面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涎、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钟至数分钟多则半小时不等,症状骤然停止后无任何不适感。 该病呈周期性发作。随着病情的加重,间歇期愈来愈短,发作愈加频繁,久不得愈。由于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诱发痛作,经过一次次强烈的疼痛刺激,使患者精神异常紧张,使其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使用中药治疗该病,常可取得良好疗效。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偏头痛”、“面痛”等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提到颔痛、颊痛、目外眦痛;《素问·缪刺论》有“齿唇寒痛”之症等。后世医家对本病的征候特点有较细致的描绘和较深入的认识。如《医林绳墨》谓:“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阐述了其病机与症状。《张氏医通》中云:“面痛……不能开口言语,手触之即痛。”《证治准绳》还进一步加以分类曰:“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医学纲目》和《普济本事方》尚有面痛治验的记述,以上表明我国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医学认为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筋受邪所致。古云:“巅顶之上,惟风可到。”据本病疼痛发作的特点,与风邪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并在治疗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明《景岳全书》曰:”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瓣表里.盖暂病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廉元气.以暂病言之,有表邪者,此风寒外邪于经也,治宜弥散,最忌升散,此治邪之法也.” 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需遵循以下原则:新病,由外邪引起者,以疏风为主;久病,由痰火淤血所致者,以清热、涤痰、活血为主;疼痛既然是闭阻不通所致,因而在治疗上应以通经活络为主,并以此为原则;如因风邪引起者,宜疏风通络:因寒邪引起者,宜散寒温经:因热邪引起者,宜清热通络;因湿邪引起者,宜除湿通络;因气滞引起者,宜理气活血;因血瘀引起者,宜活血化淤等。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一是外感风寒或风热,二是内伤七情、饮食或劳倦。其病机可归纳如下: 1、风寒外袭 风寒侵犯阳明,风阳升发,易犯头面,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致血脉收引,气血闭塞,而产生疼痛。 2、胃热上攻 过食炙赙辛热之物,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邪热犯胃,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 3、肝火上炎 多因内伤七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因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胆之火升腾。肝火循胃络上扰面颊而发病。 4、痰瘀阻络 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盛,阻塞脉络;或久病入络人血,瘀血内阻,络脉不通,不通则痛。 1、风寒外袭 常因冷天或感风寒而发作或加重,痛时面肌有紧缩感,呈阵发性短暂抽搐样剧痛,局部喜热敷,口不渴。舌苔薄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沉迟。 2、胃火上攻 面颊呈阵发性剧痛。遇热诱发,痛如火燎肉裂,龈肿口臭,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干结,小便赤黄,或有胃脘隐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 3、肝火上炎 患侧频发电击样疼痛,痛时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怒则发作,胁肋作胀,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沉弦。如为虚火上炎,则抽搐剧痛,午后加重,颧红烦热,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4、痰瘀阻络 经久不愈,时作时止,剧痛时如锥刺刀割;如为痰阻,胸睦满闷,呕吐痰涎,便溏面晦,舌质暗淡,苔滑腻,脉沉滑;如为血瘀,痛处固定不移,午后加剧,舌质偏暗,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 (1)风寒外袭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处方:川芎、白芷各30克,制川乌、藁本各9克,细辛3克,荜拨12克,甘草6克。 加减:疼痛剧烈加麻黄、制附子;久治不愈,配合外治,其法为: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适量,置于锅内煎煮,煮沸后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鼻孔,令病人吸入药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常用成方:川芎荼调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等。 (2)胃火上攻 治法:清胃泻火祛痛。 处方:川芎10克,生大黄12克(后下),芒硝10克(分冲),板蓝根10克,银花10克,枳壳10克,僵蚕6克,全蝎粉3克(分冲)。 加减:火烙样痛加石膏、黄芩;第一、二支痛为主加葛根,第三支痛为主加升麻、丹皮。 常用成方:清胃散、白虎汤合泻心汤。 (3)肝火上炎 治法:泻肝降火止痛。 处方:川芎30克,龙胆草15克,生地10克,当归、白芍、丹参各12克,黄芩、白芷、全蝎、蝉蜕、地龙各9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血压高加钩藤、夏枯草;阴虚加女贞子、石决明、知母。 常用成方:清肝散加减。 (4)痰瘀阻络 治法: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川芎、羌活、僵蚕、秦艽各10克,细辛5克,鸡血藤30克,蜈蚣2条,全蝎、甘草各6克,桃仁9克,红花10克,姜半厦6克,胆南星5克。 加减:瘀重加赤芍、丹参;寒重加制川乌。 常用成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1 七叶莲制剂 组成:以七叶莲配制成注射液(每安瓿2毫升9相当于原生药5~10克)或片剂(每片含干浸膏0.4克,相当于生药5克)。 用法: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1~2次;口服片剂,每次3片,每日4次。 2 桑椹煎剂 组成:桑椹子克。 用法:将桑椹子清洗后水煎,分3次口服。 3 蓝根僵蚕丸 组成:板蓝根60克,僵蚕60克。 用法:将二药共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每瓶装60克。日服2次,每服10克。温开水送服。 4 川芎止痛汤 组成: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各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加减:寒重加炙附子(先煎1小时至无辣味,再纳人余药)、荜拨;热重加生石膏、黄芩、黄连;瘀重加赤芍、丹参、五灵脂;阴虚加生地、天麻、龟版、黄柏、知母。 用法:每日1剂,水煎,重者每日2剂。 5 止痛汤 组成:生地30克,玄参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30克,细辛3克,没药15克,麦冬15克,牛膝6克,白芷10克,当归10克,川芎12克。 加减:寒重加赤芍、红花;便秘加大黄或火麻仁;痛剧加珍珠母;反射性抽搐加钩藤、蜈蚣。 用法:每日1剂,水煎,剧痛可日服2剂,分4次服。 6 三叉Ⅰ号片 组成:川芎、桃仁、红花、蔓荆子各9克,菊花、地龙、白芍各12克,细辛9克。 用法:先将细辛、菊花提取挥发油备用,再将已提过挥发油的细辛、菊花同余药(白芍用半量)煎制成膏状,加等量的95%乙醇过滤,再浓缩至膏状,再以半量白芍细粉与煎膏制成颗粒,喷入挥发油,加润滑剂压片。每片重0.35克(含生药8.2克)。每次服8片,每日3次。大剂量,每次可服16~20片。 7 颅痛宁 组成:川芎2份,荜拨1份。 用法:上药用水醇法提取,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2克。每次肌肉注射4毫升,每日3次,缓解后减半量。 8 龙蝎饼 组成:地龙5克,全蝎20个,路路通10克,生南星、生半夏、白附子各5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加一半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以敷料固定,每天1次。 9 生草乌30克,生白附子30克,天南星30克共研为细面备用。约3厘米长的葱白节7个,生姜40克共捣烂如泥与生草乌、生白附子、天南星药面调和混匀后用一层纱布包好,放入碗中上笼隔水蒸约20分钟,将蒸好的药纱布趁热熨患处。每日3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勿熨眼部,切勿口服。 10 细辛10克,胡椒或川椒10克,干姜6克。共浸于15毫升~30毫升高度白酒中4个小时后加入适量凉水置于锅内文火煎煮。煎沸时用一喇叭形纸筒一端罩在药锅上,另一端对准患侧鼻孔,让患者吸入蒸气。每日2次,每次10分钟。 11 大枣1枚,红矾0.9克。将红矾研为细面放入除去枣核的大枣内,用镊子夹枣放木炭火或蜡烛火上烧烤,待烤出味即用患侧鼻孔吸。反复烧烤,反复吸,直至大枣烤焦不出药味为止。 12 荜拨30克,木鳖子30克,藿香18克,冰片6克。荜拨、藿香漂洗烘干,木鳖子去壳存仁共研为细面并过目筛贮瓶备用。将火柴头大小体积的药面(约0.5克)置于纸折中,痛侧鼻孔对准药面将药粉吸入。首次应在痛时吸入,隔10分钟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时1次,每日4次。 13 鹅不食草适量,牙皂3克,细辛3克,青黛1.5克。将上药共研为细面并过目筛贮瓶备用。将火柴头大小体积的药面(约0.5克)置于纸折中,痛侧鼻孔对准药面将药粉吸入。首次应在痛时吸入,隔10分钟后再吸,以后每隔4小时1次,每日4次。 14 白芷6克,川芎6克,天南星6克,葱白约12厘米共研为细面用蜂蜜15毫升调成糊状。每次取药5克外敷于患侧太阳穴、印堂穴上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15 马钱子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生川乌15克,生草乌15克共研为细面,香油、清凉油适量调成膏状。每次取药15克外敷于患侧下关穴、太阳穴、颊车穴和扳机点上30分钟。隔日换药1次。切忌入口。 16 蜈蚣1条,地龙10克,蝼蛄10克,五倍子10克,生天南星15克,白附子10克,木香10克共研为细面。每次取适量药面用食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患侧太阳穴上30分钟。每日换药1次。 17 蔓荆子60克炒至焦黄后研为粗末浸泡于高度白酒毫升中3天~7天,加入凉开水至毫升时充分摇匀后滤出药液。每日2次,每次内服50毫升。 18 板蓝根克,白僵蚕60克共研为细面。每日2次,每次取药面10克开水送服。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作者蔡晓刚。 ①体针 取穴:主穴:鱼腰、四白、下关。配穴:夹承浆。夹承浆穴位置:前正中线左右各旁开2.5厘米,口角下一横指凹陷处。 操作:Ⅰ支痛,取鱼腰。从鱼腰斜向下方刺人0.3~0.5寸,待有触电感传至眼及前额时,提插20~50次。Ⅱ支痛,取四白。从四白斜向上方约45度角进针,刺人0.5~0.8寸,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上唇与上牙等处时,反复提插20~50下。Ⅱ与Ⅲ支或Ⅲ支痛,取下关。针法:直刺进针1.5寸深左右,当有触电样针感传至舌或下颔等处时,提插20~50次。效果不显加取夹承浆。针法:从夹承浆斜向前下方约30度角进针,刺入0.5寸左右,待有触电样针感传至下唇时,提插20~50次。均针患侧,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症情重者每日1次。 ②穴住注射 取穴:主穴:阿是穴;配穴:Ⅰ支痛加鱼腰、阳白;Ⅱ支痛加四白、迎香、翳风;Ⅲ支痛加地仓、颊车、迎香。 阿是穴位置:扳机点。 操作:用-2注射液或注射用水。每次取阿是穴及2~3个配穴。以4号针头刺入皮内,注人0.1毫升注射用水或5~10毫克-2注射液。每日1次,发作不频繁者,隔日1次。 ③电针 取穴:主穴:Ⅰ支痛:鱼腰,Ⅱ支痛:四白、下关,Ⅲ支痛:地仓;配穴:阳白、水沟、承浆、迎香。 操作:据疼痛之神经支选穴,加取1~2个配穴,均取患侧。针刺得气后,接通G电针仪,采用可调波,频率~次/分,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通电10~20分钟。留针期间,根据病人感应,略增大电流量1~2次。每日治疗1次,重者每日2次。 ④耳针法 选穴肝阳神门面颊颌胃肾 方法每次选2~3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疼痛剧烈者,可适当配合某些止痛镇静的西药(痛痉宁、苯妥英钠等)。久治无效者,可试用纯酒精注于疼痛的神经支或其分支上,但本法有一定并发症。对顽固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一) 肝阳上亢,风火上扰。 清热泻火,平肝止痉。 三叉汤。 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12克,钩藤12克,苍耳子12克,柴胡12克,蔓荆子12克,黄芩9克,荆芥9克,薄荷9克,甘草9克,全蝎6克,蜈蚣3条。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赵锡武方。 (二) 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柔肝潜阳,和络熄风。 四味芍药汤。 白芍30克,生牡蛎30克,丹参15克,甘草15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夏度衡方。 (三) 气滞血瘀,风痰阻络。 活血通络,平肝祛风,止痛。 散偏定痛饮。 生地3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细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痉散(分冲)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靳文清方。 (三) 风邪内侵,瘀阻血脉。 祛风止痛,活血化瘀。 川芎止痛汤。 川芎20-30克,荆芥10-12克,防风10-12克,全蝎10-12克,地龙15-25克,细辛3-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者可每日2剂。 蒋森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hl/143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