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下腰部通常指的是腰椎至骶髂关节之间的区域,而下腰痛(LowBackPain,LBP)指的就是该区域出现的疼痛,可以为急性的下腰痛,也可以为慢性的下腰痛。下腰痛不是疾病的病理诊断,而是临床常见的症状综合征。

二流行病学研究

根据Cassidy等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人群的研究,84%的研究人群承认在他们的一生中至少出现过一次腰背痛的情况。

年美国健康协会调查了人,研究报道有26.4%的研究对象在过去3个月内出现过一次全天候的腰背部疼痛。还有一项研究报道了各个阶段的腰背痛的发生率。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30岁-40岁之间,下腰痛的发生率最高,直至60岁以后下腰痛的发生率出现下降。

三分型

(一)急性下腰痛

急性下腰痛通常发生在剧烈运动过后,由于椎旁肌或者韧带的撕脱等引起的疼痛。

急性的下腰痛一般不涉及下肢的症状,仅表现为下腰部的疼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还有另一类下腰痛:急性椎间盘突出。此类患者通常有慢性腰痛伴有下肢症状的病史,由于搬运重物等诱因出现了腰背痛的急性加重,有/没有伴有下肢症状,有时也可伴有马尾神经综合征。

MRI是鉴别有无椎间盘突出最好的检查。

(二)慢性下腰痛

腰背部疼痛超过3个月,一般认为存在慢性腰背痛。

最常见的下腰痛的原因是腰骶椎骨骼及韧带结构的退变性改变,包括:椎旁肌、椎间盘、棘间/棘上韧带、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

四病因

区别下腰痛是单纯的非特异性机械性疼痛还是下腰痛伴有下肢的症状,有助于寻找下腰痛的原因。

据报道,97%的下腰痛是由机械性因素引起的。在临床上,我们很难去精确确定引起患者机械性腰背痛的位置。根据Deyo和Weinstein的报道,85%的下腰痛的患者其实是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因为在下腰痛的患者中,症状、体征、病理表现及影像学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微弱。

还有很多非机械性因素导致的下腰痛,包括:肿瘤、感染或者其他炎性因素。有这些情况引起的下腰痛通常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可能出现症状的进行性加重。但是,非机械性的下腰痛比其机械性的下腰痛来说,发生率还是较低的。

一些常见的下腰痛的病因

1

背部肌肉劳损(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是较常见的下腰痛的病因。急性的腰肌劳损往往有明确的外伤史或者诱因;而慢性的腰肌劳损常常是由于急性腰肌劳损处理不当所引起的后遗症(3个月后)。

疼痛通常在下腰部,不伴有下肢症状,在平躺或者休息时缓解,久站或者久坐时加重。腰背部肌肉劳损导致肌肉无法维持正常的脊柱站立时的平衡,引起的疼痛,研究发现可能还与腰背部肌肉中的炎性介质有关。

因此,锻炼腰背部肌肉,是治疗腰肌劳损的关键。

2

脊间/脊上韧带损伤

同样的,急性外伤或者慢性劳损引起棘间/棘上韧带的损伤也是导致下腰痛的常见原因。对于棘间/棘上韧带处的按压触诊可提示病变部位。但是脊柱的影像学上没有明显改变。

3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最常见的引起下腰痛的原因,包括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退变性脊柱侧凸等。这类疾病通常伴有明显的下肢症状。X线、CT或者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这类疾病。

4

肿瘤

肿瘤是引起下腰痛的另一类原因。反复持续的下腰部疼痛,夜间明显,既往有肿瘤病史的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肿瘤脊柱的侵犯,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老年人群出现反复的顽固性的下腰痛也需要考虑脊柱肿瘤的可能性。

5

感染

急性感染(如化脓性椎间盘感染)、慢性感染(如结核、及其他一些较少见的致病菌感染)也可引起下腰痛。这时,病史、血培养、MRI影响学检查、及穿刺培养等是诊断脊柱感染的常用手段。

6

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引起的下腰痛是顽固性的,有时患者主诉为全身性的疼痛。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性疼痛需要与肿瘤性疼痛相鉴别。

五诊断

通常情况下,下腰痛的诊断是一个排除性的诊断。下腰痛的诊断主要是为了诊断出能影响下肢神经功能或者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或者腰椎肿瘤等。

(一)、病史

询问疼痛的特点,包括: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诱发因素、缓解因素以及伴随症状等。大多数突发的急性下腰痛往往会有明显的受伤史或者有慢性下腰痛病史伴有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

肿瘤的慢性下腰痛往往以夜间疼痛明显,询问病史时需要注意。大多数的机械性下腰痛在平躺休息后能明显缓解,像肿瘤或者炎症等引起的下腰痛则在平躺后无明显缓解。此外,脊柱的炎症也可能有脊柱注射药物或者手术的病史并伴有发热等症状。

机械性的下腰痛通常位于椎旁肌两侧,偶尔放射到臀部,但不会放射到下肢。放射到下肢的疼痛也可能会导致下肢的麻木、肌萎缩、感觉异常等。疼痛及下肢其他的症状可用来判断累及到的神经根的定位。

下腰痛伴有行走困难或者间歇性跛行时,应该考虑腰椎管狭窄引起的神经源性的间歇性跛行,但是需要进一步检查来排出血管源性的间歇性跛行。

巨大的中央型的L5/S1的椎间盘突出可能会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即大小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但是肿瘤等也会引起马尾神经的压迫,导致马尾神经综合征。需要注意的是,马尾神经综合征是手术的明确适应症。

(二)、体格检查

下腰痛的体格检查包括:全身系统检查和脊柱专科检查。

全身系统检查包括:心肺腹神经系统等。此外,腹部器官病变引起的疼痛可能放射到脊柱需要进行鉴别。同时不能对涉及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系统性原发性肿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等),应进行全身的系统检查及评估。

脊柱的专科检查包括:视诊(脊柱的形态,是否存在侧凸、后凸等;皮肤是否存在咖啡斑等)、脊柱活动度(下腰痛的患者脊柱活动度通常明显降低)、触诊(脊柱是否存在压痛:明确的单一的固定压痛点常提示下腰痛的原因来自棘间/棘上韧带)、测量(双下肢是否等长、双下肢皮温是否正常、足背动脉是否正常等)。

下腰痛的患者常常需要进行下肢功能的检查,来判断病变是否累及到下肢的神经根。最重要的是双下肢的直腿抬高试验。在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中,其灵敏度很高(73%-98%),但是特异度较差(11%-61%)。交叉直腿抬高试验:抬高健康肢体,出现另一侧的下肢放射痛(特异度较高:90%)。

(三)、影像学检查

虽说影像学检查是诊断下腰痛病因的常用方法,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1.大多数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患者可能在4-6周时自愈。2.影像学上的改变可能与临床表现不符。

此外,还有研究报道,约20%的无下腰痛的“正常人群”也可能存在影像学上的改变。因此,就算影像学上发现了病理性的改变,也不代表患者一定存在症状,而且往往会引起患者的焦虑情绪。

因此,美国理疗协会(AmericanCollegeofPhysicians,ACP)和美国疼痛协会(AmericanPainSociety)建议:“对于非特异性下腰痛的患者,医生没有必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或者其他诊断性的检查”。

他们建议:只有那些有伴有严重神经症状的或者有明显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接受影像学检查(表6)。对于其他下腰痛的患者来说,若症状在4-6周后无明显改善或者出现了其他伴随症状(RedFlags)时,需要接受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x线

包括正侧位平片、斜位片、悬吊牵引位片等。在X线上主要可以发现腰椎是否存在滑脱及不稳、退变的程度、有时候还能发现肿瘤出现的骨质破坏等。斜位片主要观察椎弓根峡部是否存在断裂。左右Bneding位片及悬吊牵引位片主要永驻脊柱侧凸柔韧性的诊断。

2CT

比X线能更好更清晰的显示细微的骨骼改变。通过腰椎CT平扫,可观察到狭窄的椎管、突出的椎间盘。对于那些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来说,CT是重要的检查手段。

3

MRI

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腰椎各个软组织的检查,包括椎间盘、韧带以及肿瘤等。此外,MRI还能显示感染等征象。需要注意四的是,根据指南,CT和MRI的检查只是针对伴有进展性的神经症状的下腰痛患者,或者4-6周腰痛无明显缓解的患者。

4

其他

对于肿瘤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需要完善其他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肌电图检查有时能用来区别由于压迫引起的神经功能的改变还是神经肌肉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六治疗

(一)、急性下腰痛的治疗

在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再一次确认下腰痛的患者是否伴有下肢神经症状。因为大多数的急性下腰痛的患者在4-6周以后症状会自愈性的缓解。

对于有神经症状的下腰痛的患者,症状的恢复较慢:1/3的患者大概在2周内恢复;75%的患者将在3个月内恢复。对于腰椎管狭窄的患者来说,许多患者可能进展到慢性下腰痛。

一项研究对32名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在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情况下进行长达49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15%的患者出现了症状的加重;70%的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变;15%的患者症状有改善。

对于急性腰痛,休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休息平躺能减少肌肉的受力,让椎旁肌得到充分的休息;缓解椎旁肌疲劳带来的疼痛。同时,减少椎间盘站立或坐位时的压力,利于突出的椎间盘的回缩。

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还可以应用NSAIDS等止疼药,来缓解症状。此外,NSAIDS类药物还有消除炎症,减少炎症等化学性刺激对于神经根的损害。

此外,肌松药、理疗热敷也是较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二)、慢性下腰痛的治疗

很多慢性腰痛的患者是由于急性腰痛期间治疗不当演变而来的。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初发的急性腰痛的治疗。此外,对于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慢性下腰痛的患者,治疗的目的应从缓解疼痛向疼痛管理转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止相关并发症。

慢性下腰痛的治疗同样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参见以前各个病种的治疗方法。

杨明园师从国际著名脊柱外科医师李明教授,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总影响因子达60.23分,其中,在脊柱外科最权威杂志《Spine》发表论文6篇,影响因子5分的论文6篇。完成申请相关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研究成果2次在全国大会上发言。参与编写论著共7部。

福利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开设了脊柱外科专业交流群,用于医生之间的专业交流。扫描以下







































白癫疯该怎么治
白癫疯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zz/89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