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细菌性 猪痘 1、病因 病毒引起,直接接触传染。皮肤损伤是猪痘感染的而必要条件。猪虱及其他吸血昆虫对皮杜损伤使病毒得以进入皮肤。 2、症状 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痘疹。病变皮肤位于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内侧,病变开始为丘疹,然后发展成水疱,水疱容易破裂,若继发感染会形成脓疱。水疱破后常会结痂。大多数痂皮在感染三周后脱落。在临床上须与猪疥廯区别。无并发性皮肤病的猪痘不会发痒,不难作类症鉴别。对临床诊断如有可疑,应作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猪痘病毒可在电子显微镜下认出。取痘疹制作涂片,HE染色镜检,变性坏死的上皮细胞中检出嗜酸性包涵体确诊。 3、防治 3.1全身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3.2加强卫生管理及清除一切外寄生虫。 3.3用0.5%碘甘油涂抹患部。 霉菌性皮肤病 1、病因:主要由石膏样毛廯菌和小孢霉菌引起。 2、症状与病变 病变可发生在身体各部分。病变为圆形、棕或橘色分泌物覆盖毛发,逐渐扩大。此病全年均发生,主要是小、中猪发病较多且症状严重。发病与品种、性别无关,小、中猪发病率为5-10%,致死率极低。发病初期,猪的皮肤潮红,几天后颜色逐渐变红,并伴有渗出性炎症。此时猪食欲、精神、体温无异常,再过2-3天后,猪皮肤逐渐出现铁锈或褐色斑块病灶。多发于耳根、肩胛或颈部皮肤,严重的出现在四肢,甚至波及全身。后因皮下结缔组织大量增生,淋巴和血液回流受阻,皮肤肥厚而发生“象皮病”。 3、诊断 刮取病灶的痂皮和粘有渗出液的被毛,置于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或美蓝染色剂一滴,盖上盖玻片,静置待病料透明软化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丝上芽生成圆形孢子。也可紫外线灯直接观察毛发荧光,被霉菌侵害的毛发会出现绿色荧光。 4、防治 4.1用0.2%高锰酸钾溶液全身洗刷(注意避开眼睛),后用0.5%碘甘油涂搽廯部。 4.2发病期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防治继发混合感染。 4.3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 4.4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和卫生消毒,尽量保持环境的洁净与干燥。 猪疥廯 1、病因:猪疥廯 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严重的疥廯不但影响生长发育、降低饲料转化率,而且可造成猪只应激。其病变特征为皮肤充血和渗出形成小结节。疥廯症的重要临床症状是瘙痒。患畜会磨擦其患部使皮肤变红,皮肤损伤和脱毛,表皮过度角化。慢性时皮肤变厚起皱纹。有疥廯虫感染的仔猪会引起其他病原如坏死杆菌、葡萄球菌、痘病毒的感染继发。继发感染后形成化脓性结节或脓包,破溃后内容物干枯形成痂皮。本病可采取病变部位皮肤组织镜检虫确诊。 3、治疗与控制 3.1合理的驱虫程序 ①注意药物的选择——复方制剂(较完全的抗虫谱) 目前对猪寄生虫用药一般首选阿维菌素类药物,包括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多拉菌素和莫西菌素。本类药物确实对吸血昆虫和线虫有较好的驱杀作用,但对吸虫和绦虫无效。目前国际对抗寄生虫药物惯例——复方制剂。 ②给药方式:连续式优于单次给药 习惯性驱虫方式(一次安全)是造成猪寄生虫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活周期一般为7-21天(即从虫卵发育到成虫的时间)。一次性给药的药效维持时间一般为5-7天,此种方式用药只能杀死成虫,而对后来由虫卵发育的虫体无效。因此较好的驱虫给药方式是将药物添加到饲料中连续使用1周左右。 ③母猪可用季节性驱虫(每年3-4次),小猪一定要采用阶段性驱虫(断奶后2周开始); ④母猪怀孕初期驱虫程序的适当调整; ⑤注意环境安全。 3.2应用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伊维菌素、阿维菌素、乙酰阿维菌素、多拉菌素、莫细菌素等。 细菌性猪的各种皮肤病,是一类多病因性疾病。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传染病损害,如葡萄球菌、猪丹毒、放线杆菌病、换死杆菌病、链球菌病、真菌性皮炎、圆环病毒继发性皮炎、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寄生虫性皮肤病,如皮肤疥螨、吸血昆虫叮咬(蚊蝇虱)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如猪湿疹、荨麻疹、饲料疹、药物疹等。神经新损害皮肤瘙痒病等。营养性皮肤病,如厚皮病、角化症等。皮肤病可引起猪生长阻滞、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如猪疥螨病、角化症等;也可引起仔猪急性大批死亡和种猪繁殖障碍,如渗出性皮炎、猪丹毒等。 仔猪葡萄球菌感染(渗出性皮炎、油皮病) 1、病因:葡萄球菌皮肤感染。 2、症状 多发于仔猪断奶期间,症状为皮肤潮红,猪形成点状到块状痂皮,严重的全身结痂,颜色为橙色到黑色,脱屑、瘙痒,发生此病仔猪精神状况差,生长速度受损,致残比例高。此病一般发生在卫生状况较差,消毒免疫不全面的猪场。 猪的全身像长癞一样,开始从耳朵长起,然后长至全身还有脚上。严重的皮肤上会出现溃烂,脱皮。皮肤有硬块。毛皱在一起。会发烧,体温41℃。3-7天死亡,未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50%以上。常发生于1-6周龄猪只。这种细菌通过打架咬伤,粗糙地面磨擦及患疥螨发痒抓伤等伤口感染而引起渗出性皮炎。其发生率并不高,死亡率通常为30%,有时高达80%,逐渐形成厚膜,皮肤变得粘湿及呈油脂状,随后形成龟裂硬层,皮毛粗刚,最为普遍的是四肢蹄上的创伤。急性败血性症是造成其死亡的根本原因。 3、治疗 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2.5mg/kg,1天1次,连用3天。 猪丹毒 1、病因 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急性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亚性急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 2、流行病学 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健康带菌猪之扁桃腺和淋巴组织均带有本菌,许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曾分离到本菌,因此它们可能即是本病的间接感染源。 猪丹毒杆菌常由消化道侵入,随之繁殖于扁桃腺,继而造成病菌侵进血液循环。严重的菌血症迅速变成全身性败血症和突然死亡。稍后,病菌可滞留在皮肤,关节或心脏瓣膜,转变成亚急性及慢性型。 皮肤伤口的感染亦有报道,但不普遍。患猪主要为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有时候,年轻母猪亦感染。 3、临床症状与皮肤病变特征 一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患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急性猪丹毒的而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感染后2-3天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此红斑大小形状不一,多见于耳后、颈下、胸腹下部及四肢内侧。病好转时红斑可消失,病恶化时则融合成片。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现出疹块。通常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急性或亚急性猪丹毒耐过后常转变成慢性型。本型以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发病初期为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 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初期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多见,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3-4天,不死则转为疹块型和慢性型。 猪丹毒的典型病变是皮肤红斑与疹块。慢性猪丹毒患畜的几个关节可见非化脓性关节炎。其他内部器官有时出现梗塞,特别是心瓣膜炎症时。 4、防治基本原则:发病后应立即使用药物控制,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4.1对发病猪立即使用注射给药。青霉素G肌内注射8-10万IU/kg,1日2次,连用3天;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肌内注射5mg/kg,1日1次,连用3天。 4.2对发病猪场全群混饲给药。每吨饲料添加复方阿莫西林,连续使用1-2周。 4.3猪丹毒疫苗预防。 皮肤型链球菌病 1、病因:猪链球菌 2、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皮肤型链球菌病常发生于断奶后仔猪、中猪和大猪。发病率在5%左右。 临床上表现有5种类型:全身性败血症、猪肺炎型链球菌、脑炎型链球菌病、关节炎型链球菌病和皮肤型链球菌病。 3、症状:皮下出现脓肿、皮肤出血、潮红、后期体温升高。若不治疗,发生败血症死亡。 4、治疗 4.1破损部位使用0.5%碘甘油(配制方法:取0.5g碘,1.5g碘化钾,加10ml95%乙醇搅拌溶解,用甘油定容至ml)涂抹。 4.2青霉素G肌内注射8-10万IU/kg,1日2次,连用3天;盐酸头孢喹肟注射液,肌内注射5mg/kg,1日2次,连用3天。盐酸头孢喹肟注射液,肌内注射2.5mg/kg,1日1次,连用3天。 坏死杆菌病 1、病因 皮肤受伤而激发坏死梭状杆菌感染,化脓放线菌、葡萄球菌等常起协同致病作用。坏死梭状杆菌病原特点:革兰氏阴性,小的成球杆状、大的呈长丝状,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用复红美兰染色着色不均匀;本菌为严格厌氧,较难培养成功。1%福尔马林、1%高锰酸钾、4%醋酸都可杀死本菌。 2、症状 常见病变为双侧脸颊或口腔溃疡。膝、蹄冠、肘节及蹄、乳房及尾巴的皮肤也可发生坏死病变。皮肤坏死病变部位覆以棕黑色痂皮。临床上表现有坏死性口炎、鼻炎、皮炎和肠炎。 3、治疗 3.1先将痂皮刮除,以双双氧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再涂0.5%碘甘油。 3.2严重的病例,应同时注射抗生素。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肌内注射5mg/kg,1日1次,连用3天。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白癜风病发病原因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ibhjw.com/kjscys/7424.html |